分享成功

中华姓氏之狄姓及溧阳狄氏

【释义】狄,“赤狄也”。狄是我国古代民族之名,素有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狄姓来源有八个说法:源自阏伯的母亲;源自商末 ;源自西周狄城的国名;源自两周时期官职;源自春秋时期狄虒弥后代;源自唐朝回鹘族赐姓;源自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狄氏历史主要来源

1、源于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阏伯)之母狄,属于以先祖母名字为氏。《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狄。”狄,亦称娀,是传说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娀简、简狄、女修、简易、简逷,是颛顼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济)之女。史书记载,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写。在契的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其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为部族称谓者,称狄氏族,后以为姓氏,称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远早于周王朝时期形成的狄氏。

2、源于姮姓,在唐虞时期封黄帝之后姮姓氏族为狄氏、翟氏,世居北地,后在商王朝时期迁徙西河地区。周王朝时期主要活动于齐、鲁、晋、卫各诸侯国之间,后世的子孙中有取族名,称狄氏,世代相传。

3、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成王封炎帝后裔参卢氏在狄城,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期有一参卢氏族,为炎帝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姜孝伯,亦称姜考伯,是周成王姬诵的舅舅。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原在参卢(今山东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姜孝伯于狄城(今山东博兴高苑镇,一说在今河北正定),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其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因称狄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狄氏正宗。狄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孝伯为得姓始祖。

4、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狄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狄,是两周时期官吏中下士的称谓,而狄者,则是专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乐吏”,也就是演奏宫廷音乐官员中的“配角”,职责包括服侍地位崇高的乐师、修理乐器等。在典籍《礼·祭统》中记载:“狄者,乐吏之贱者也。”在狄者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工匠狄虒弥,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狄虒弥,原名姬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将领,大勇士,当时在鲁国军队主帅孟孙蔑属下为将,与孔子之父叔梁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初,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商讨联盟伐楚等军政大事。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逼阳国亲楚国为由,坚决请求先予攻占,然后将其赠给宋国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开联军伐楚的通道。于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9日兵临城下实施了包围。遭此一劫,鲁军恼羞成怒。狄虒弥大怒之下将战车上的一只车轮卸下来,蒙上甲皮作盾牌。他左手执盾,右手握戟,独自上阵挑战,人赞“有力如虎”,逼阳国守军无人敢应战。如此“苏而复上者三”,不屈不挠。守军厌倦了,秦堇父才退下阵来,将三截断布做成旌带在军中巡展三日,以示其勇。逼阳城中,虽将士人人奋勇,但终因寡不敌众,于鲁襄公十年农历5月8日城破国亡。在这次战役中,鲁国大将狄虒弥、叔梁纥、秦堇父三人之勇为众诸侯国将士所目睹,各国因此皆不敢小觑鲁国,位于青州的莒国君主黎比公还因此而放弃了进攻鲁国的计划。在狄虒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狄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狄氏,世代相传至今。

6、出自唐朝时期西北回鹘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鹘民族。回鹘民族中有一个庞大的分支,被汉史北称高车族,南称丁零族,当时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称高车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该部分族人逐渐改称为单字汉姓为狄氏,世代相传至今。而回鹘民族的主体部族,则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区,逐渐演化为的维吾尔民族。

7、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时期辽国大将耶律·赫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灭唐朝,建立后梁政权,各地不服,纷争竞起,故唐王朝境内大乱,社会进入了五代时期。唐境内乱,居于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机崛起,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并在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建立了大辽国,称辽太祖,积极参与中原势力割据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农历1月,耶律·阿保机令惕隐耶律·赫邈(耶律·洪古)率军攻陷平州(今河北卢龙)。惕隐,隶属于辽国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击的军事机构大惕隐司,为惕称(梯里已)的副手,相当于兵团司令。到了农历8月,后唐明宗任命骁将赵德钧为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智勇双全,他先不直接攻击占据平州的契丹军,而是首先自飞狐(今河北涞源)抄了契丹军队的后路,截断其与辽国本部的所有联系,然后一鼓击败耶律·阿保机所部,俘虏了契丹首领耶律·赫邈。后耶律·赫邈归降于后唐政权,后唐明宗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出任卢龙节度使。耶律·赫邈的后裔因袭汉姓狄氏。

得姓始祖

狄(𥳑、简狄)、姜孝伯(姜考伯)、狄弥、耶律・赫邈。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各支始祖

狄英,字天秀,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溧阳狄氏祖也。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梁公,出于太原。是为山西太原狄氏始祖。

狄承烈:字显诒,号东皋(公元1304~1367年),于两广两浙间经商获其赢利,家致巨富。当时闽自陈吊眼作乱,揭竿伏莽之徒尤如猬起,所在攻剽不休,狄承烈不时来太之石圹贸易间就养官署以为常未几方氏兄弟分据台、温、庆元三郡,而陈友定己尽有全闽矣,烽烟满目欲归无路,遂隐于石圹终焉。其子狄务本秉铎东瓯,也因方国珍占领温州,遂卸惠文冠往依父于石圹焉。嗣明太祖皇帝定鼎金陵诏遣沿海居民尽入内地,由是徙太之光明。狄承烈从太原到闽,不是定居福州闽县。而是在两广和闽浙经商期间,曾暂时居住闽县。是太原狄氏之十八世孙,是为福建光明狄氏始祖。

狄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8位。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狄氏最早记载的起源是在中国的北方,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狄姓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名列第108名,而如今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已经飘至300名以外了,虽然排名是落后了,但也掩盖不了,其自身的光芒。当今全国狄姓人口约有61万,约占全干过总人口的0.05%。

郡望堂号

郡望

  •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 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

堂号

  • 天水堂:以望立堂。

  • 太原堂:以望立堂。

  • 东海堂:以望立堂。

  • 梁公堂:狄仁杰两度为唐朝宰相,逝世后被武则天追封为梁国公,始有此堂号。

家谱文献

山西太原狄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温岭光明狄氏七修家谱,明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首修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壬戌年(公元1742年)二修,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6年)三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四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五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六修,1999年七修。

江苏镇江江左延令狄氏族谱四卷,(清)狄利宾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狄氏宗谱,(清)狄凤言等辑,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狄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卷首上册、第一卷下册、第二卷、第七卷下册、第九~十卷、卷末。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溧阳狄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狄庚纂修,狄氏大宗祠汇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溧阳狄氏宗谱三十多卷,(民国)狄庚纂修,狄氏大宗祠汇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由溧阳狄氏后裔狄如才保存至今,现收藏在江苏省溧阳狄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内。

江苏溧阳狄氏宗说八十多卷,1946年左右修,著者不详,解放时由狄君武(膺)先生带到台湾。现可能珍藏于台湾*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内。

西崞县阳武、平阳狄氏族谱,(清)狄宗周纂修,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

字辈排行

江苏溧阳狄氏字辈:文章千古训,宗孝益嘉仁。勤俭贻明元,诗书衍庆长。

山东滕州(滕阳)狄氏字辈:经义传明训,永绪世泽长,忠孝谨遵守,裕德福荣详。

山东嘉祥狄氏字辈:国有德士矣, 临广善作邦,成家方东升,荣华灿先伦,俊秀同献彩, 福瑞应延长 ,树立伟远向 ,希宜为英贤。

山东莘县狄氏字辈:“国吉汝方尽(金)光庆祖泽深”。

四川宜宾狄家字辈歌:维守方元玉.仁文士正长.宗绍光廷大.佳兴义后昌。

辽宁丹东狄氏字辈:“青明和福学道政吉永昌万祥宗家庆元恒世德彰”。

江苏连云港狄氏字辈:“孟元英维时”

河南南阳狄氏字辈:“万宝归来有□尚凤挺宗怀庆兆世震”。

狄氏一支字辈:“永自万朝学启国兴仁卫仕兆祖厚德成”。

宗祠通联

  • 四言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佑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卒谥武襄。

天水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

台正饬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

铜面张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 五言

大琛列画史;

仁杰赠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卒赠文昌右丞。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

奇兵夺昆仑。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 七言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 十言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的事典。

历史人物

狄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 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山:西汉汉武帝时期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儒生,因赞成与匈奴人和亲,而被汉武帝流放到边塞,不久狄山就被来犯的匈奴人给杀死了。

狄当:南朝梁官吏,任中书舍人,深受皇帝刘裕的信赖。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

狄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祐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祐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省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溧阳狄氏之祖狄英南迁时间介绍

溧阳狄氏之祖,为南宋时的狄英,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溧阳县志·始迁》载:“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狄氏祖也”1。民国十四年(1925年)《溧阳狄氏宗谱》载:“始祖副使公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卜居于溧阳胥溪”,“始祖天秀公宋举贤良方正,仕于理宗朝,由杭州迁溧卜居胥溪”2。另据《溧阳狄氏宗谱敬爱堂支崇善堂分支》3载: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狄氏祖也“,此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溧阳县志·始迁》所载一致。又据《溧阳县志·纪闻》载:”胥渚里在溧阳邑西北,其地有双桥两水之胜,村居如画,又名东野“4。

一、始祖狄英的籍贯及其与北宋大将狄青的关系祖籍,有”原籍“之意,是指一个家族族群共同认定的一位祖先的出生地。祖籍又是指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但他们或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来作为自己籍贯。

狄英祖籍为甘肃天水,为狄青之后。在南宋时,随着大量河南人迁往杭州,最后定居溧阳。

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溧阳县志·始迁》载:”狄英,字天秀,天水人。

据《狄公神道碑铭并序》载:“至和三年(嘉佑元年?1056)八月,上以枢密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河中尹,天水狄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今河南省淮阳)。”狄青远祖出自甘肃天水,宋廷封其为天水郡开国公即缘此。因此,狄青的祖籍也是甘肃天水。

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山西汾阳狄氏族谱序载:元金交侵,兵云如集,汴京失陷,民在汤火。我青祖之裔,携妻负子,流离散者遍于天下。有迁于南方者计五支,如金陵、安徽、泰州、芜湖、溧阳。又据山东滕州《三修狄氏族谱》序载:元金入侵晋(山西)卫(河北)一带,兵如云集,汴京失陷,而青祖的的一裔携妻负子流离奔散者不胜枚举,有迁于南方的五支,金陵(南京)、安徽、泰州、芜湖、溧阳。

由此可证溧阳狄氏乃宋朝大将狄青后裔。另,上海二工大狄建华曾对我提起,其伯父曾见过1948年修有家谱,上面明确记载我狄氏是源自山西纷阳。

另据《狄公神道碑铭并序》载“狄始周成王封少子于狄城,因以为氏。其后代居天水,至梁文惠公(唐名臣狄仁杰),乃大显于有唐。其子孙或徙汾晋间。公实西河人。”则说明,狄青或有可能是狄仁杰的后裔。

二、始祖狄英南迁时间

溧阳狄氏宗谱记载,溧阳狄氏始祖天秀公生于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十月十三日,享年89岁。

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溧阳县志·始迁》载:“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高宗南渡”。据考证,宋高宗南渡为1127年,此时距狄英出生尚早88年。而民国十四年(1925年)《溧阳狄氏宗谱》载:“始祖副使公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卜居于溧阳胥溪”。“仕于理宗朝”。

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狄英的祖先是随宋高宗南渡;一是狄英是随宋室南渡。根据“始祖副使公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卜居于溧阳胥溪”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贴切。

三、始祖狄英的官职南宋时,行政区划并不采用“省制”,而是“路制”。“省制”是元朝开始建立,明、清、民国及现在行政区划均沿用“省制”。

南宋建炎元年(1127),诸路遍设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政,南宋路分,皆指安抚司路而言。南宋初年,有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建炎四年,江南东、西两路合为一,则为十五路。绍兴元年(1131),江南复分为东、西两路,仍为十六路。绍兴十四年,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则为十七路;乾道四年(1168)又合为一路,仍为十六路;淳熙二年(1175)复分两路,三年又合,五年复分,绍熙五年(1194)再合,庆元二年(1196)又分,嘉定三年(1210)复合。

元初,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

而溧阳宋、元、明时行政所属如下:《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记载:

江南东路,府一:江宁。州七:宣、徽、江、池……江宁府,上,开宝八年,平江南,复为升州节度。……县五: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次畿。《元史·志第十四·地理五》记载:江浙行中书省,江南道行御史台,治集庆路。……领司一(录事司)、县三(上元、江宁、句容),州二(溧水州、溧阳州)。《新元史·志第十七·地理五》记载:江浙行中书省,江南道行御史台,治集庆路。……旧领上元、江宁、溧阳、溧水、句容,后升溧水、溧阳二县具为州。溧阳州,中。宋溧阳县。元至元十四年,改为溧州。十五年,升为溧州府。十六年,改溧阳路,领录事司并溧阳县。二十八年,罢路。止存溧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明史·志第十六·地理一》记载:应天府元集庆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八。……溧阳府,东南。元溧阳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东南有铁山、铜山。西南有铁冶山。北有长荡湖,一名洮湖,于宜兴、金坛二县分界。西北有溧水,一名濑水,上承丹阳湖,东流为宜兴荆溪,入太湖,旧名永阳江,又曰中江也。西北有上兴埠巡检司,后废。溧阳州,中。唐以来并为县,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溧阳路。二十七年,复降为县,后复升为州。

南宋初期﹐各路均设安抚使司﹐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宁宗后﹐各路兵民之政分别由都统制司等分管﹐安抚使反成为闲职。

北宋时,安抚副使只是副长官,并不单独设置,判官则是高级属官。南宋设置的安抚副使和安抚判官,都系长官,这是因为资浅而降低使名之故。

故,始祖狄英很有可能任江南东路最高行政长官-江南东路安抚副使。

我溧阳狄氏是在明正统一年(公元1436年),五世祖士启、六世祖宗德两公开始立谱。溧阳县志之始也是明朝我十世祖狄斯彬所撰的《山居野志》。其时着书立说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当时明朝的说法。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溧阳狄氏仍北宋大将狄青后裔。始祖狄英,字天秀,随宋室南渡,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仕于理宗朝,任江南东路安抚副使(亦可沿用县志与家谱说法,任江浙行省副使),开府溧阳,举贤良方正,致仕,卜居于溧阳胥渚。

1.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溧阳县志·始迁》

2、据《溧阳狄氏家谱》(公元1925年)

3、广州狄静远藏,溧阳狄氏研究会有复印本。

4、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溧阳县志·纪闻》

溧阳狄氏根源          

溧阳狄氏之,为南宋的狄英,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县志记载,字天秀,天水人,享年89岁(生1215年9月25日~卒1303年10月13日),可上溯上为狄青(武襄公)(宋1008年~1057年)之后,另据《狄公神道碑铭并序》载"狄始周成王封少子于狄城,因以为氏,其后代居天水,至梁文惠公,唐名臣狄仁杰(630年~700年),乃大显于唐,其子孙或徒汾晋间,公实西河人”,则说明,狄青或有可能是狄仁杰的后裔。  

始祖子嗣   始祖狄英(一世)生三子;长子兼人(二世),《大宗祠》子孙;                         次子兼善(二世),《敬爱堂》子孙;                         三子兼金(二世),云南(戊边)杨林堡子孙。

溧阳狄氏辈分排列表   《大宗谱》辈字从十三世起,谓:文章千古训,忠孝一家人,勤俭贻谟远,诗书衍庆长。    根据谱系资料,现氏族最大辈份(孝)为19世;最小辈份为27世。

《大宗谱》一世至九世系氏族挂线图表(下图为胥泊尚义祠内)

上溯先根据研究及搜集资料证明 ,城南皇仑岩山是狄氏祖宗墓地,包括狄氏九世狄_(公子)狄氏第一进士,之后狄斯彬(十世)狄氏第二进士在取F浼漶悴础吧幸屐簟钡沂献孀谀沟兀在溧阳城北原昆仑桥北堍(原桥北高地上)。

族容胥泊《尚义祠》先祖狄士恭像(五世)
溧阳始祖狄英像(天秀公)一世
胥泊《青白堂》先祖狄_像(九世)、溧阳狄氏第一进士。
溧阳狄氏一世至九世《大宗祠》家谱世系图表:

第一世祖:    狄  英(公元1215~1303)   立胥渚《大宗祠》祖

第二世祖:    狄  伲挥⒅长子               狄  ;英之次子;棠下支               狄  g;英之三子;云南支

第三世祖:    狄  埽僦子

第四世祖:    狄子明;苤长子               狄子正;苤次子               狄子直;苤三子

第五世祖:    狄士安;子明之长子        狄士能;子明之次子    立前胥泊《青白堂》祖    狄士恭;子明之三子     立胥泊《尚义祠》祖                             狄士;子明之四子               狄士贤;子正之长子               狄士e;子正之次子               狄士荣;子直之子

第六世祖:    狄惟敬;士安之子        狄宗仁;士能之长子       狄宗x;士能之次子       狄宗礼;士能之三子      狄宗智;士能之四子                               狄  骥;士恭之长子               狄  本;士恭之次子               狄  文;士恭之三子               狄  ^;士恭之四子               狄  溶;士恭之五子                             狄  善;士之长子          狄  道;士之次子           狄  麒;士之三子         狄  麟;士之四子         狄宗旺;士贤之子        狄宗正;士e之子                             狄宗觯皇咳僦长子               狄  质;士荣之次子

第七世祖:    狄  遂;惟敬之子           狄  竣;宗仁之长子           狄  晟;宗仁之次子          狄  璁;宗仁之三子         狄  ;宗仁之四子                        狄  v;宗仁之五子         狄  玑;宗仁之六子           狄  ;宗仁之七子             狄  竭;宗义之长子      狄  缨;宗义之次子                        狄  时;宗义之三子       狄  吉;宗义之四子            狄  L;宗义之五子           狄  昂;宗礼之长子     狄  权;宗礼之次子                        狄文轩;宗智之长子     狄文;宗智之次子             狄文浩;宗智之三子          狄  昕;骥之长子        狄  P;骥之次子                            狄  晖;骥之三子          狄  旷;骥之四子                狄㫛猓绘髦五子                狄  昭;本之长子       狄㬢蚁;本之次子                             狄  旭;本子三子                狄  曙;文之子                         狄  G;^之长子                        狄  ィ猾^之次子               狄  宣;^之三子                                    狄  晖;F之子                     狄永昌;善之长子                    狄永桢;善之次子                    狄  泰;道之长子            狄  [;道之次子                                    狄  辅;道之三子             狄永源;麟之子                          狄  圣;宗正之子                     狄  云;质之长子             狄  穑恢手次子                                     狄  恂;质之三子

第八世祖:    狄廷芝;遂之长子             狄廷阑;遂之次子                      狄  宽;竣之长子                      狄  宏;竣之次子             狄  链;竣之三子                                 狄  宣;竣之四子             狄  ;竣之五子                             狄  完;晟之子                        狄  绍;璁之子                  狄  宙;之子        

                      狄  经;v之长子                          狄  绰;玑之长子               狄  绮;玑之次子                      狄  纯;玑之三子             狄  纳;玑之四子                              狄  约;玑之五子 (略)

第八世祖:    狄a;昕之长子          狄铨;昕之次之          狄镒;昕之三子        狄钺;昕之四子        狄;昕之五子    

                      狄;竭之长子               狄钦;竭之次子                            

《大宗祠》八世先祖共计97位略

第九世祖;            

《大宗祠》九世先祖计178位略          钦之长子狄津            钦之次子狄泮     立胥渚《东野堂》祖       钦之三子狄洙        钦之四子狄_                                                         前胥泊《青白堂》               钦之五子狄治               钦之六子狄涵                              

《大宗祠》九世先祖合计184位

第十世祖: 《大宗祠》先祖略           _之长子斯杲        _之次子斯       _之三子斯       _之四子斯臬         泮之子斯彬彬     (略)                            

溧阳狄氏的发展过程

据《溧阳县志纪闻》载:“胥渚里在溧阳邑西北,其地有双桥两水之胜,村居如画,又名东野”。胥渚村名的来历一说是伍子胥亡吴路过溧阳,子胥稍事休息的江中小洲或行乞吴市的地方,另有胥泊为他停留之地。也有人认为胥渚是古华胥国的都城遗址。  

但此二说又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伍子胥在紧急的逃亡途中还有心情给地方命名?且胥泊不管旱路还是水路,离胥渚村都不远,何故又再次停留?且又说是行乞吴市的地方,那么胥渚当时不说是繁华,也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市镇,但为什么后来并不在溧阳城的范围之内?而只能算是城郊。  

如说胥渚是古华胥国的都城,但现在胥渚及其周边均属溧阳经济开发区地方,经过大兴土木,却没发觉一处可以佐证的文物或墓葬发现,最多仅是某些地名上的吻合。胥渚村上的文物或遗址也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历史并没有这么长远。而胥渚村上的人大都姓狄,而狄姓是南宋末才迁来,按上面二种说法,胥渚作为市镇或都城,应当一直有人居住的地方,其他姓氏在狄姓迁入后这约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去哪儿了?狄氏诗学传家,孝友称闻,事功寿世,是溧阳的望族之一,按理胥渚村应当是群姓杂居的村落。  

不管叫胥渚也好,叫东野也好,胥渚村名的来历并不是以上二种说法。均是居住在此的狄姓自己命名。    

溧阳狄氏始祖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室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仕于理宗朝,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天水是狄英的祖籍,并不是说其出生在天水。狄英是狄青的后裔,中间相隔约五世,所以狄英应当是出生或生活在河南。而河南陈州是狄青最后生活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人(即今山西汾阳,其祖籍也是天水)。面有刺字,善骑射。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人称“面涅将军”,以功升枢密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年)夜袭昆仑关最着名。狄青生前,朝廷视之为心腹大患,认为其是朝廷的最大威胁,对狄青的猜忌,疑虑达到极点。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被罢官,出知陈州(今淮阳),离开了京师。到陈州之后,朝廷每半个月就遣中使探望狄青,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一不小心生出祸端,不到半年便病死于陈州。狄青郁郁而终后,却受到宋王朝的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狄青死后,其后人一部分随其灵柩返回狄青的出生地山西汾阳狄家社,另一部分留下坚守狄青在陈州留下的产业。而在元、金交侵时,狄青的后裔负子流离奔散者不胜枚举,迁于山东的也有五支,有迁于南方的五支,其中有一支到了溧阳。  

那为何胥渚周边会留下如此众多的地名与华胥时期的地名相吻合,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迁徙历史造成的。  

比如说我们溧阳的新昌淦西,是因为居住那儿的黄氏从江西新干(新干原名新淦,古称上淦)迁来,为了缅怀家乡,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淦西。又比如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五台山、紫金山、翠屏山、方山、鸡笼山等,在山西省境内几乎都有,只也仅缘于公元317年梁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五马胡渡江,一马化为龙”,梁元帝及其辅佐他建政的手下,大多都来自山西。此后,北方人陆续南下。一直到北宋为止,中国很多高官贵胄都是山西人。这些执政的山西大员们,到了南方十分怀念家乡山水,“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依稀中情不自禁地把新都建康当成自己处于沦陷区的家乡。  

虽然时隔多年,狄氏也是从沦陷的陈州迁来溧阳,具有同样的心理情结。    我们从古书上看到:伏羲建国都在宛丘(陈州),伏羲墓(翁婆墓)在陈州,陈州即今河南淮阳。陈州、房州、天水有伏羲庙或伏羲女娲庙。而我们的始祖应当上溯到伏羲和女娲,上溯到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才是。既然中华民族是伏羲女娲繁衍的子孙,那么,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更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了。华胥,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一位部落女首领。在母系氏族制阶段,实行的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履大人迹”云云,显然是对母系氏族时期部落女性与男性野合的一种文雅而神秘的说法。如果伏羲女娲果是华胥的儿女,那也当是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子裔,至于伏羲女娲兄妹结合云云,实则代表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转变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上,华胥国应当是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其建国者自然是非华胥莫属。  

顾实说:“胥,疋,雅,夏古今通,华胥即华夏也。上古知母不知父,伏羲之母曰华胥氏,而古人以用字无,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所谓“华胥”氏族,其实就是华族。华胥牵涉到我们民族的命名。  

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着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一书中指出:“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氏居住的地方。”。清代吴秉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则有伏羲“母居华胥(今陕西省蓝田县)之渚”之说。在《历代陵寝备考》中,也有“伏羲氏,风姓,母居华胥之渚”的说法。这说明华胥是个地方,而且也有了确切的地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但在山东省泗水有“华胥山”,并且还有“华胥渚”。究竟孰个为是?这个问题就有待于研究了。  

《帝王世纪》这样记载道:伏羲的母亲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包牺,长于成纪”或者说,“生庖牺于成纪”。成纪即现在的天水。这种浓厚的华胥文化氛围肯定对在河南陈州生活了好多年且祖籍又是天水的狄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狄氏来溧阳后,把自己生活定居的地方命名为胥渚,胥渚村东的村命名为宋庄,宋庄东南面以前有三圣庙(也叫三皇庙),宋庄村上东北角有三圣母(羲母陵)纪念台及周边其他与华胥时期的地名相吻合就不奇怪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胥渚与宋庄绝大部分姓狄的疑问了。    

狄英辞官归隐胥渚里后,“厥后以隐德不仕者数代”,隐伏无闻。这与南宋的政治形势及元代蒙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相关联的。尤其是元代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心存戒备,科举萎缩,且汉人在夷夏之慰重忠义气节也纷纷不愿出仕。再者,一个家族的繁衍壮大,也要积以时日。溧阳狄氏在与江南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望族。    

准确地说,溧阳狄氏是在嘉靖万历年间崛起的。在明代中期,江南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广大士人踊跃跻身科途,在这样的背景下,狄氏家族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据考,明清两朝,溧阳狄氏登进士第共13位,举人46位,贡生数243位,庠生535位。

热门评论
  • ge789 LV15 宰相
    1楼
    2-15 15:09 · 江苏
    回复
  • 杏意一片 LV12 按察使
    2楼
    全国狄姓人口约有61万?
    2-15 15:37 · 江苏
    回复
  • 打打飞机 LV10 路人
    3楼
    请问张姓为啥大多没有宗祠?
    2-15 18:25 · 江苏
    回复
打开溧阳论坛 APP,查看全部8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溧友圈
  • 分享了图片

    吴锦

    17
  • 分享了图片

    老兵后传

    17
  • 早上好

    牛皮癣护理中心

    15
  • 琴菲得意

    15
  • 早上好

    纷纭少妇

    15
  • 早上好

    抱着地瓜看星星

    14
  • 如果不能一夜暴富,两夜也行,半个月我也接受

    袁记云饺

    12
  • 微笑只是一种表情,有时候却比语言更有力量。学会用微笑面对难关、化解难题,你会发现,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周末,早安!

    不要叫醒我

    12
  • 看得见的美味

    往事如烙

    12
  • 分享了图片

    那一夜我懂了

    11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溧阳论坛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