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著名画家彭袭明(溧阳与文化名人之二十二)

    
                            著名画家彭袭明        
        (溧阳与文化名人二十二)
        
                           开头语
在专题帖《溧阳与文化名人》来到第22篇之际,我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由码头街走出去的《著名画家彭袭明》一文。因为在我过去写的《狄兆龙传》、《团城拾遗》和本专题帖《溧阳与文化名人之六》虽都写到了彭袭明,但感觉离这位中国高士彭袭明的笔墨与侠气的一生,相差甚远。因为在近代中国艺坛,彭袭明是一位兼具书画灵性与武术修为的传奇人物。这位诞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名扬于中外的著名画家,一生淡泊名利,遍历山川,既在笔墨间传承宋元风骨,又于拳掌中体悟武道精髓。从溧阳码头街的茧行少年到青城山中的隐士画家,从八卦掌传人到张大千盛赞的 "江南一枝笔",他的人生轨迹交织着江湖侠气与文人雅韵,在乱世中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旷逸之路。
                  码头街岁月: 文脉与侠气的萌芽
出生于1908年的彭袭明童年时光就浸润在溧阳码头街的烟火与文脉之中。这条依河而兴的老街,既是东来西往的商贸枢纽,也是溧阳文化的聚集地。他的父亲在此经营茧行,凭借诚信经营在当地颇有声望,茧行的繁忙景象与码头的舟楫往来,构成了他童年记忆的底色。“彭马史狄周”的彭家是溧阳第一姓,也是溧阳的望族。地处码头西街一角的彭家,虽以经商为业,却十分重视文化熏陶,这为彭袭明日后的艺术追求埋下了种子。
彭袭明的启蒙教育始于本地的其诚小学(今西平小学),初小高小的学业为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非常幸运的是,真正塑造其艺术视野的,是外叔祖父狄平子的私人藏馆。彭袭明的外叔祖父狄平子是上海著名收藏家,家中藏有大量宋元珍品画作。年少的彭袭明常往返于溧阳与上海之间,在狄家的书画藏品中流连忘返。尤其是入读上海美专,毕业后留居上海期间,经常到狄平子家去,其府中第一次观赏了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真迹,不禁神往,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从艺轨迹。彭在对着范宽的雄峻山石、董源的平淡天真反复揣摩,偷偷用薄纸覆在原作上临摹。这些早年接触的经典笔墨,潜移默化中为他奠定了 “师古而不泥古” 的艺术基调。那些古画中的山水意境与笔墨技法,如春雨般滋润着他的艺术心田,让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段经历不仅确定了他的审美基础,更让他早早领悟到传统书画的精髓所在。
除了书画,武术是彭袭明年少时的另一大痴迷。溧阳自古尚武之风盛行,加之他体质偏弱,便萌生了习武强身的念头。此时,他的嫡亲表弟狄兆龙已师从多位武师修习少林拳与太极拳,两人常切磋交流,对武术的共同热爱让这份表兄弟情谊愈发深厚。狄家作为溧阳望族,其父时任商会会长,家中往来多有武林人士与文人墨客,这种多元的家庭氛围,进一步滋养了彭袭明文武兼修的特质。
1920 年代,彭袭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正式踏上专业学画之路。在校期间,他师从丰子恺等名家,系统学习中西绘画技法,既深耕传统笔墨功夫,又吸收西方绘画的光影与构图理念。课余时间,他仍常去狄平子家临摹古画,将课堂所学与传统精髓融会贯通,画艺日渐精进。此时的他已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即不迎合时俗,更重内心感悟,这为他日后淡泊避世的创作态度埋下伏笔。
                  海会寺习武:八卦掌法武道修行
1931年清明节后,彭袭明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当时他听闻宜兴海会寺有位福源上人,实为董海川嫡传弟子杨荣本,因时局动荡遁入空门,身怀史式八卦掌绝技。他当即与表弟狄兆龙商议,两人决意一同前往宜兴拜师学艺。尽管狄兆龙已娶妻生子,但为求武学真谛,仍毅然放下家庭琐事,随表兄踏上习武之路。
福源上人对这两位溧阳青年的诚意十分赏识,欣然应允收为弟子。海会寺的习武生涯异常艰苦,每日晨练暮习,走圈换掌,一招一式都需反复打磨。福师要求极为严格,不仅传授技法,更详解每一招式的原理与因果,时常讲述董海川、史计栋等先辈的武林往事,让两人在习武之余更领悟武道精神。彭袭明作为大师兄,悟性极高且异常刻苦,很快便深得八卦掌精髓,福源上人曾断言:"此人前途不可限量。"
在研习八卦掌的同时,福源上人还传授两人中医伤科本领,教导他们 "一可救人危困,二可安身立命"。这段经历让彭袭明终身受益,此后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常无偿为百姓医治骨伤,还曾撰写《疡方集要》记录医方经验。每月下山取粮休整时,彭袭明与狄兆龙都会将所学技法传授给因生计未能上山的好友王永昌,三人由此结下深厚的同门情谊,成为民国年代溧阳有名的八卦掌三兄弟。
三年的习武生涯,彭袭明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更在修行中锤炼了心性。史式八卦掌 "避正打斜,以动为本,以变为法" 的运动法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正如在拳掌中追求动静平衡,他的画作也逐渐形成了虚实相生、意境悠远的风格。1935年,狄兆龙遵师命赴京城抄录董海川墓碑文并摄影留存,彭袭明则协助整理八卦掌原谱,为史式八卦掌的传承留下了珍贵资料。此时的彭袭明,已在文武两道都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待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抱负。
                  青城山静谧:乱世中的画坛知己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彭袭明与王永昌被迫离开溧阳,一路辗转逃难入川。途中生计无着,两人便在人众处摆摊卖艺,凭借一身八卦掌功夫筹食度日。期间虽常有武林中人前来挑战,但两人凭借精湛技艺从未输过,既展现了史式八卦掌的威力,也印证了数年习武的成效。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让彭袭明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的苦难,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坚韧。
三十年代末,彭袭明辗转来到四川青城山,最终定居于上青宫。这座清幽的道观远离战火纷扰,成为他乱世中的精神避难所。在这里,他度过了长达八年的隐居时光,每日除了习武强身,便潜心创作与著述。青城山的奇峰叠翠、云海松涛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他踏遍山中每一处景致,将所见所感融入笔墨,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作品。同时,他还撰写了《青城近记》,以细腻的文笔描绘青城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字里行间尽显对这片山水的热爱。
正是这部《青城近记》,让彭袭明与张大千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深厚友谊。1940 年代初,张大千重返四川,借寓青城山上清宫。一日偶然翻阅《青城近记》,"奇其文而不著著者姓名",便向道士打听,得知是一位彭姓客人所作,且此人亦善画却从不售卖。张大千当即请人取来彭袭明的画作,观后不禁大惊,慨叹 "不信三百年有此人也!"。此时彭袭明恰好在外云游,两人错失初见之机。三年后,张大千从敦煌临摹归来,再次入住上清宫,终于与彭袭明相见,两人一见如故,"把臂如平生欢",常常彻夜论画,成为莫逆之交。
在青城山,这位溧阳人还结识了另一位画坛巨匠陆俨少,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临别时,陆俨少特意作秋景小幅相赠,并题字留念。彭袭明将画作拿给张大千品评,大千仅出一字:"冷"。彭袭明追问:"岂恽寿平所谓冷元人者乎?" 大千颔首答道:"然,能此致者罕矣,是以可贵也。" 这番对话既展现了三位画家的艺术眼光,也见证了他们之间坦诚的艺术交流。陆俨少后来曾评价彭袭明:"异人,博学多能,非与久处不知也",足见其对彭袭明学识与品格的推崇。
青城山时期是彭袭明创作的高峰期。他将八卦掌的灵动与山水的静谧融入笔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画作遵循 "随山发皱,因景立法" 的画诀,达到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境界,既有宋元古画的沉厚意境,又有自身感悟的灵动生气。此时的他虽声名未显,却已得到张大千、陆俨少等大家的高度认可,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港岛隐居:淡泊名利的艺术坚守
1950 年,彭袭明变卖溧阳家产,移居香港,此后便在这座繁华都市中选择了隐居生活。他先是任职于中国书院艺术系,后因厌烦商业社会的繁嚣,索性迁至元朗山中,筑室而居,以教画授拳为生,过上了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张大千曾描述他此时的状态:"先生避地九龙,是地熙熙攘攘,未由杜绝,名下士颇传以得接清音为幸。而先生箕坐斗室,不出户庭。"
在香港的数十年间,彭袭明始终坚守着淡泊避俗的人生态度。他的画作极少公开展出,也从不主动售卖,更很少在作品上署名,但见过其手笔的人无不赞叹不已。他的山水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方艺术理念,笔墨灵动,意境悠远,既保持着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风骨,又蕴含着自身独特的生命感悟。这种不迎合市场、专注内心表达的创作态度,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艺坛显得尤为可贵。
尽管身居港岛,彭袭明始终牵挂着家乡溧阳与亲友。他常给溧阳的侄子写信,关切地询问 "家乡如有旱情望告知",甚至会打听旧县中学学生中毒等地方琐事,这份对故土的惦念从未消减。对于表弟狄兆龙,他更是时常来信关心其身体状况,得知狄兆龙的弟子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奖,便立即写来贺信,言语间满是欣慰。1978年至1988年间,他与陆俨少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现存的 72 通信札中,既有对古画真伪的探讨,也有对彼此生存状态的关切,更可见两位画家的品格与风骨。
1980年,彭袭明准备出版自选画册,张大千闻讯后欣然为其手书跋文《彭袭明画册书后》,历述两人相识相知的经过,字里行间充满推崇:"淡泊避俗,杜绝交接,比之往古隐逸,尤为振奇。" 文中更写下 "江南一枝笔,其画必传" 的赞誉,在跋文的最后是这样说的:“袭明其此君一流人物耶,蔡中郎尚可企及也。”无疑,张大千的评价,成为对彭袭明艺术成就最权威的注脚。这份跨越数十年的友谊,早已超越世俗功利,成为艺坛佳话。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者见到彭袭明的作品后,亦大为惊叹,主动提议将其作品印制成画册,以免 "艺海遗珍"。
在香港期间,彭袭明仍坚持传授八卦掌与绘画技艺,其弟子既有武术爱好者,也有书画从业者。他传艺时毫无保留,既讲技法更重品格,将福源上人传授的武道精神与自己的艺术感悟悉数传承下去。他一身武功却从不外露,唯有在遇到不平之事时,才会偶尔出手相助,尽显 "侠隐" 本色。晚年的他愈发超脱,每日读书作画、习拳授徒,生活简单却充实,仿佛仍置身于青城山的清幽之中。
进入新世纪,彭袭明的艺术成就逐渐获得更广泛的认可。2002 年,这位 94 岁的画坛宗师临终前仍嘱托弟子 “莫以我的画求名逐利,当以传承笔墨精神为要”。他的离去并未让其艺术沉寂,反而因其作品的稀缺性与艺术价值,引发学界与藏界的高度关注。
2003 年,中国美术馆启动港澳艺术藏品专项计划,彭袭明的作品被纳入首批收藏名录,共收录其不同时期山水画作约三十幅,这标志着他的艺术地位得到内地官方机构的正式认可。2013 年8月24日至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 “不如闲室捐赠彭袭明书画展”,展出靳炎芳女士捐赠的 431 件遗物,包括 1979 年《山水精品册页》、1987 年《写意山水册页》、创作手稿 47 件及自用印章 28 方。此次展览系统呈现了彭袭明的艺术生涯,观众得以通过笔墨痕迹追溯这位隐世画家的精神世界,展览画册至今仍是研究其艺术的权威资料。
学界对彭袭明的评价集中于三个维度:其一,他构建了香港水墨山水画的现代转型路径,将北宗山水的刚劲与南宗山水的空灵相融合,解决了传统山水在现代语境下的表达难题;其二,他确立了北宗山水在岭南画派中的传承脉络,通过教学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得以延续;其三,他通过与陆俨少共同推动的润格体系,为中国书画市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使得他虽一生隐于市井,却成为二十世纪传统山水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艺史留美名:文武双辉的精神遗产
2002年,彭袭明在香港逝世,享年 94 岁。离世后留下了满屋子的书籍、手稿与画作。他的弟子们恭敬地将这些珍贵遗物共同收藏,面对国内外收藏家的巨资求购,均断然拒绝,以守护恩师的艺术遗产。这份坚守,既是对彭袭明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人格精神的传承。
彭袭明的艺术成就,正如张大千所预言的那样,历经时间检验愈发凸显。他的山水画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为核心,将自然山水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笔墨间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有山林隐士的旷逸。其作品虽存世不多,却每幅皆是精品,无论是《青城晓雾》中的空灵意境,还是《江南秋韵》中的笔墨情趣,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近代山水画坛的重要遗存。
在武术领域,彭袭明作为史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为这一传统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狄兆龙、王永昌并称 "中国八卦三杰",将福源上人传授的八卦掌技艺带回溧阳并加以推广,培养了众多弟子。尽管他的武术成就常被绘画声名所掩盖,但在史式八卦掌的传承史上,他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文武兼修的人生实践,为武术文化注入了文人气息。
更可贵的是彭袭明的人格精神。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虚荣,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在盛世里保持清醒,以 "高士" 之风行走于世。无论是早年上海求学时不迎合时俗的艺术追求,还是中年青城山隐居时的潜心创作,抑或是晚年香港闹市中的超然自守,他始终以 "真" 立身,以 "诚" 待人,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与武林人士的侠义完美结合。这种精神境界,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更显珍贵。
如今,溧阳码头街的茧行早已不复存在,但彭袭明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他与狄兆龙习武的宜兴海会寺、隐居创作的青城山上清宫,都成为后人追寻其足迹的地方。溧阳市图书馆、史式八卦掌研究总会等机构,都珍藏着关于他的资料与实物,记录着这位溧阳游子的文武人生。他所留下的不仅是书画作品与武术技艺,更是一种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的人生态度,一种文武兼修、内外兼美的精神追求。
彭袭明,这位安于清贫,无意名利,一生未婚娶,却与书画相伴,“寄兴游心”,“聊以自娱”,其悟性颖慧,师古立新,笔墨空灵,意境清幽,达到了文人画家的极高境界。为此他贡献了几乎个人的全部生命,但也为我们留下了那么纯净、淡泊、幽雅、精妙的墨宝。从溧阳码头街的茧行少年到香港的隐士画家,从八卦掌传人到画坛名家,他以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何为 "文人风骨",何为 "武道精神"。在艺术与武术的双重领域,他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格修养与精神境界上,他更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溧阳码头街人彭袭明

1963年彭袭明与张大千(左)合影

热门评论
  • 神女湖的故事 LV11 知府
    1楼
    称绘画者比较妥。
    10-18 10:59 · 浙江
    回复
  • 神女湖的故事 LV11 知府
    2楼
    动不动就什么家,夸大其词!
    10-18 11:00 · 浙江
    回复
  • 万事皆空 LV1 路人
    3楼
    很多年前,我的班主任老师上课时专门讲到了溧阳有一位很出名的画家叫彭袭明,与张大千是好朋友。今天仔细看了全文,果然如此,为这位溧阳码头街人点个赞!
    10-18 11:22 · 江苏
    1 回复
打开溧阳论坛 APP,查看全部16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溧友圈
  • 分享了图片

    李小丫628

    13
  • 来喝了,换个口味

    田园124

    11
  • 打卡签到~

    夏之季风

    10
  • 分享了图片

    吴锦

    10
  • 我一句话也不说 眼里的事一件一件的明, 心里的灯一盏一盏的熄。

    个性定制

    9
  • 分享了图片

    李小丫628

    8
  • #你身边的夜景#溧阳市宝塔湾公园

    溧阳、老张

    8
  • 中午好

    星光璀璨咯

    8
  • 早安!

    1377639565

    8
  • 分享了图片

    吴锦

    7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溧阳论坛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