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是江苏的地方戏,起源于常锡地区,旧称“常锡文戏”,溧阳人爱听爱唱。
锡剧的经典老戏有《玉蜻蜓》《双推磨》《珍珠塔》等等,尤以《珍珠塔》传唱最多。而且这个戏各个院团唱的版本各不相同,老版是无锡锡剧院最牛,早在建国初就搬上了银幕,主演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等演员都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有省锡版、常州版。流派纷呈。但剧情则大同小异。
![]()
锡剧《珍珠塔》讲述了方卿投亲受辱,后得中状元的故事,具体剧情如下:投亲受辱:河南方家世代为官,后因被参,满门抄封流贬。方卿千里投奔襄阳姑母方朵花,希望得到资助。但姑母十分势利,见方卿落魄,对他冷言讽嘲,还说若方卿能得中高官,自己愿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愤而离去。
表姐赠塔:方卿的表姐陈翠娥娴淑善良,她不满母亲方朵花的做法,劝留方卿被拒后,假托赠送点心,将珍珠塔暗藏于盒内送给方卿,以周济方卿母子度日。姑爹陈培德深明大义,驱马追至九松亭,将女儿许配方卿。
途中遇盗:黄州道上,方卿遭遇强盗,珍珠塔被劫。陈翠娥得知方卿遇险后,一病不起。陈培德为安慰女儿,假造方卿书信。
状元还乡:三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官封七省巡按。他乔装改扮成唱曲道情的艺人来到襄阳,试探姑母,希望她能幡然悔悟。不料姑母本性难移,方卿便借唱道情加以讽刺。最终,姑母自食其言,羞愧地头顶香盘跪接方卿。
![]()
![]()
![]()
![]()
![]()
![]()
![]()
![]()
![]()
我在七十年代就放映过1962年版的戏曲电影《珍珠塔》,是无锡锡剧团演出的。当时就被里面的彬彬腔,梅(兰)腔迷住了,从此爱上了锡剧,甚至还会哼上几句呢。
那个年代,古装戏刚刚开禁。观众特别爱看古装戏(溧阳话——老戏戏。
我是70年代未调到戴埠影剧院工作的,戴埠影剧院本地人称之为“戏馆子”,因为在五六十年代,像南渡、戴埠、上沛、竹箦、别桥、上黄等地都有“戏馆子”,那时候电影还未进去,这些“戏馆子"都是以演出为主,到了七十年代才有县电影公司巡回到这些地方放电影。到七十年代未已成立的“县影剧公司”,为了丰富各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决定为各个“戏馆子”配置放映设备和放映人员。使“戏馆子”成为"影剧院"。
原来的“戏馆子”每月演一二档戏曲,每档五至十天,没戏演时剧场关着,而电影都是流动16毫米电影队到各镇学校围墙里卖票放映,而且要自己扛长板橙去,逢下雨还看不成……
我当时到戴埠影剧院工作,是放映员兼宣传(美工),一专多能。
![]()
记得是1980年春天,那个春天还非常冷,“金坛县锡剧团”到戴埠演出锡剧《珍珠塔》,我早早地把演出海报写好,安排程海牛贴遍镇上的大街小巷,他还乘0七车队载黄沙的车子,赶到平桥、横涧公社的街上张贴。在剧场边汪家房子的山墙上还贴出了大幅剧情介绍,每天看的人很多,消息传出后,观众纷至沓来,连安徽广德砖桥、下寺的群众也坐着拖拉机来看呢。连演七天,每天日夜场,场场爆滿。镇上人家大都有山里亲戚,连食品公司的猪肉晚点去都买不到……
当时全省基本每个县都有锡剧团,有六合、江宁、溧阳、金坛锡剧团……。
而金坛锡剧团排《珍珠塔》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团的谢乃强就是无锡锡剧团大名鼎鼎的汪韵芝的儿子,她在剧中扮演扮演势利姑母方朵花简直绝了,人称她为“活姑母”呢。谢乃强有无锡的剧本、谱,他执导了这本戏,他还在剧中扮演了管家王本。
我们剧场和剧团关系相处都非常融洽,白天没事,演员们总是要我陪他们街上转转,或者买点紧俏的商品(因为我和商店里的营业员都熟,平时都来找我买紧俏电影票的)。
在王庚庚的建议下,我拍了人生第一次的戏妆照。全部由王庚庚为我化的妆,穿的是金坛锡剧团的戏服(一般人是不会给你穿呃)。
更难能可贵的是,经戴埠照相馆(旧称“百花照相馆”,非常有名)的秦经理同意,摄影师小周扛着那种三脚架的大相机赶到剧场专门为我捏下了快门,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
![]()
![]()
![]()
王庚庚和我合影
(王庚庚在剧中扮演姑爹)
还有一张是欧阳玉珍
(她在剧中扮演方母)
![]()
![]()
![]()
![]()
一晃45年过去,听说金坛锡剧团的这些老朋友都转行了,也联系不到,甚是挂念。
而戴埠照相馆的秦经理也己作古,小秦师傅也靠近70岁了,还在戴埠经营照相馆,上次我去戴埠还特意找到他店里看看他的。而帮我拍照的小周师傅一直没见过他,下次再去戴埠一定找小秦要个他的电话号码,叙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