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关爱项目——“许年君关爱抗战老兵项目” 许年君(网名“现再刀飞”)因其发起的“许年君关爱抗战老兵项目”在人民大会堂获奖,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也体现了社会对抗战老兵关怀的重视。以下是关于该项目的背景和意义的简要总结。
1. 项目背景 许年君出生于1947年,爷爷叫许积福,是当年溧阳城南河沿知名的木行老板。其父有兄弟五个,属振字辈,按照“仁义礼智信”来取名,这是一个少有的抗日家庭:
大伯许振仁,生于1916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38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鲁艺和抗大学习。解放后在西安音乐学院任小提琴副教授。
二伯许振义,生于1918年,1936年进入黄埔14期工科,抗战爆发后留校当中尉教官,1940年因患痨病身亡。
三伯许振礼,生于1919年,曾就读于黄埔三分校16期政训大队,毕业后在国军第二挺进中队任分队指导员,后加入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抗战胜利后找到军统头目毛人凤学长,被派往金坛情报站任联络参谋,后被枪毙。
父亲许振智,生于1921年4月29日,曾就读于黄埔四分校17期23总队步科,毕业后任忠义救国军上尉连长,抗战胜利后在交警大队任职。
五叔许振信,生于 1925年7月14日,唐山交大毕业,通晓五国语言,后调入哈尔滨机车车辆厂,是中国第一批热处理高级工程师,发明的弹簧计算尺得到华罗庚的肯定,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励并获专利。
岳父劳玉珂(又名劳震) 1918年3月29生,山东阳信人,黄埔6分校16期12总队,少校团副。舅父周昭廉 ,1917年生,溧阳歌岐人,黄埔13期炮科,曾任三分校学兵连之山炮连上尉连长,三分校17期23总队步科上尉区队长。抗战期间任49军炮兵营少校营长,国民党陆军总部科长,50年代被劳改,出狱后一直务农,后任溧阳市民革及黄埔同学会负责人。 由于许年君一家六口均为抗战老兵,这段家庭背景让他对抗战老兵群体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2015年,他发起了“许年君关爱抗战老兵项目”,致力于为抗战老兵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该项目因其独特性和社会影响力,成为唯一 一个以个人名字冠名的志愿项目,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七届生命论坛上获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许年君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标志着社会对抗战老兵关怀的进一步认可。
2. 项目意义 许年君的项目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了许多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为他们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这种关怀不仅是对老兵们历史贡献的尊重,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许年君作为无收入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向溧阳市民政局申请享受与复退军人同等待遇,经过相关部门核实其身份后,当地政府决定每月发放2050元的生活补助。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国民党抗战老兵历史贡献的认可和关怀,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精神。类似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开展,例如中国人寿财险许昌中支的“情暖老兵 致敬英雄”活动,以及民建成都市委会的“暖冬行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抗战老兵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3. 社会影响 许年君的项目和其他类似活动共同推动了全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形成了崇尚军人、关爱老兵的良好氛围。这种关怀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公益行动,抗战老兵的精神得以传承,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关爱老兵的活动中,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许年君的努力和成就,不仅为抗战老兵带来了温暖,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关爱英雄是每个人的责任。
![]()
![]()
![]()
![]()
![]()
![]()
![]()
![]()
![]()
![]()
![]()
![]()
![]()
![]()
![]()
![]()
![]()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