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春节记事(二十一)送灯

               春节记事(二十一)送灯
    写到《春节记事》第二十集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的“小小年初一,大大正月半”,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经过一年多的采访,于2019年开始撰写的《江南一叶 豫南精英》回忆录,文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生活在溧阳近二十万河南移民及后代,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有“上坟送灯”的传统习俗。
    在我的《江南一叶豫南精英》回忆录中我采访了溧阳境内近百位豫南移民后裔的回忆和诉说,从而把他们的的回忆变成了叙事性散文及记叙性随笔。文字显示,从1865年起,大批的豫南罗山光山移民就陆陆续续来到了溧阳,他们大都在溧阳西北、西南的丘陵和山区逐步定居下来,也就是现在的上兴、竹箦、社渚、天目湖、戴埠、等地区,散落在溧阳数以百计、千计的山丘、洼地、村落和乡镇,而且大量豫南(以信阳地区为主)的罗山、光山移民选择了以上兴曹山一带为居住区域,开垦荒地,繁衍生息。现在从地图上看,这些罗山、光山移民后裔居住的区域,约占整个溧阳版图的一半左右。    
    而当年“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河南信阳地区来溧阳落户的豫南移民均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坟地给逝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每到这一天,不管离家有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就是为了在亲人坟前送上一盏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恩。当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就是过大年可以不回家,但正月十五必须回家,就是这个天下大道理。
    据豫南移民民间传说,正月十五上坟送灯有一传说故事,说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乞讨到河南光山,又病又饿,最后病死在路旁,被当地百姓埋在光山天赐城一带。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亲,可是山上有很多坟茔,派来的人一时不能确定哪座坟茔才是皇上母亲的,就回报朱元璋。朱元璋深感光山人对自己母亲的慈善,就让人把整座山上的坟墓前都点上蜡烛。一时间,山上山下灯火通明,蔚为壮观。
    后来,豫南人也学朱元璋的做法,每年灯节这一天,都到亲人坟墓前送灯,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河南人(溧阳、广德、长兴一带)带着孩子上山给亲人送灯,对孩子进行孝敬尊长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亲情,这都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近年来,有些人富裕了,生活好了,灯节送灯也变得奢侈浪费起来,蜡烛愈来愈大,鞭炮愈来愈多,蜡烛能有碗口粗,鞭炮能放数千上万元的,更有甚者,还把电线从家中牵到山上,在坟茔前点上彩灯,通宵不熄。有时也有因疏忽大意造成山林失火的,这些都已违背了送灯的初衷。
    其实,所谓送灯,就在元宵节的晚上,天将黑时去给祖上送灯。现代科技进步,许多人就直接买电池带的小电灯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具体就是在亲人的坟上,用纸将一根点燃的蜡烛围住,让蜡烛自己燃烧,然后放炮烧纸,并磕头。这种风俗其本质是一种祭祀方式,进而表达对已经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纪念。

热门评论
  • 枫叶又红了 LV10 知州
    1楼
    第二张图片不像溧阳豫南人送灯习俗,当地人将灯放在坟墓正前方,灯越多,表示后人越多。
    2-1 16:20 · 江苏
    回复
  • 昆仑中介 LV9 通判
    2楼
           一个流传600年的传统民俗——豫南“送灯”如何“活”下去“火”起来
                                                      大河网  2024-03-14
           豫南有个“送灯”民俗
           近日,信阳市一自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关于豫南部分地区正月十五晚上给祖坟“送灯”的起源,据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找不到他母亲的坟墓因而“送灯”表示追思。
          此文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记者就此进行求证采访时发现,豫南虽然不大可能是朱元璋母亲的埋葬地,但我省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送灯”的习俗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目前已列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送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起豫南是否为朱元璋母亲埋葬地更为重要。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记者恰在豫南采访,目睹了这一民俗奇观。
           当天,记者在光山县和新县部分乡镇采访时发现,元宵节晚上,随处可见人们忙着“送灯”,一处处山坡上亮起的灯光连成一片,点缀在冰天雪地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到处鞭炮声声,焰火阵阵。
           据介绍,流传于豫南光山县全境、商城西、息县南、新县大部分地区600多年的元宵节习俗给祖坟“送灯”,已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奇观。
         “送灯”文化意义深远
           光山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勇认为,关于网上流传“送灯”起源的说法是一种谬传。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的真正起源是在明朝的崇祯九年即1636年。据记载,明末流寇攻破并占据县城,杀戮极多,于正月十五日离窜,当地幸存的百姓回到城中重新过年,并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又在每一座坟前点亮一盏灯,以示悼念、追思。自此以后,光山县及周边地区有了给祖坟“送灯”的习俗。
           李勇认为,亮灯祭祖源于祭天地、祭祖宗的古代礼仪,是传承孝道的一种祭祀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抚今追昔,祭奠先祖,祈福平安,是对前辈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表达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李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个别地方已出现了少子化倾向,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而光山县“送灯”习俗中有一种说法,即谁家祖坟前送的灯多,就代表着这一脉人丁兴旺,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保护“送灯”习俗,传承孝文化对于延续一个宗族乃至民族的血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据介绍,光山县正月十五“送灯”经申报已列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正月十五前,光山县城原本计划举办元宵灯节和灯祭文化节,但因突降大雪等原因而取消。
        让“送灯”习俗科学传承
           记者在光山等地采访时也注意到,当地群众到祖坟上“送灯”用的灯具大多数是电子灯,外壳用塑料制成,里面安装电池和灯泡。灯祭结束后,山林间到处散落着废弃的电子灯,无人处理,既影响观感,也污染了环境。
           对此,李勇认为,按照原本的习俗,“送灯”时使用的都是竹灯,材料是竹签、纸张和蜡烛,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同时,“送灯”时还要“守灯”。就是点亮灯盏后,要留人守护着,直到蜡烛燃尽才离开。这种仪式,既是对逝去先祖的敬重,也可避免污染环境及引发森林火灾事故。
           李勇说,对于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送灯”习俗,作为非常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正本清源,科学引导,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2-1 16:26 · 江苏
    1 回复
  • 昆仑中介 LV9 通判
    3楼
              十五送灯的传说
           据光山当地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乞讨到光州光山,又病又饿,就病死在路旁,被当地百姓给埋在光山天赐城一带。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亲,可是山上有很多坟茔,派来的人一时不能确定哪座坟茔才是皇上母亲的,就回报朱元璋。
           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你是皇帝,没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除非你的父母。这样吧,皇帝你令人在每个坟头前插上蜡烛,能经你跪拜而烛不灭的就是你的母亲的坟墓。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
    2-1 16:36 · 江苏
    回复
打开溧阳论坛 APP,查看全部21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溧友圈
  • 打卡

    a1234567890

    16
  • 分享了图片

    老兵后传

    15
  • 你好!别来无恙

    13
  • 分享了图片

    李小丫628

    12
  • 分享了图片

    李小丫628

    11
  • 早上好

    抱着地瓜看星星

    10
  • 天气转凉了,记得加衣服!

    溧阳华辰

    10
  • sanshou

    10
  • 早上好

    纷纭少妇

    10
  • 无论什么年纪,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精神世界才会充实丰盈,眼界才会愈加开阔,也才能更有底气、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保持学习、不断进步,是给生活最好的回馈。新的一天,早安!

    不要叫醒我

    9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溧阳论坛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