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黄氏为东汉尚书令黄香之后裔,汉时居湖北江夏,称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三十一世黄养恬,生于北宋年间,为安徽潭渡大孝子黄芮后裔、黄元瑞(生四子)之长子,已移居江西新淦,因来溧阳任官教谕,举家迁徙溧阳。江夏黄氏在溧阳瓜瓞蕃衍,子孙兴盛,黄养恬成为溧阳黄氏始迁祖。至第八世黄洽,官任宋御史中丞,第九世黄艾任宋工部侍郎,第十世黄由任吏部侍郎,第十一世黄涛亦为国子监就职。 溧阳黄氏一连四代在朝为官,名声显赫。迁居安徽宁国的老二黄养中(黄养恬大弟)后裔、十三世黄文美闻悉,借势择社渚水码头经营木材,置山林、田地,寓居于仙山窑头,1369年明洪武年间定居,称淦西为老家。 元顺帝年间(1340),老三黄养正公后裔十四世黄员六公,被溧阳北门外赵庄赵员外招为婿。黄员六生四子:成一、成二、成三、成四。后人昌盛,遂改赵庄为肇庄,意为始迁祖黄员六肇基开创黄姓之村。 1352年,老四黄养性后裔十三世黄世臣任宜兴县教谕,其子黄贤来溧阳任教,结识黄养恬十四世孙、淦西黄正心,便择居图塘。 自此,黄元瑞四个儿子的后裔,以大房为核心聚居溧阳。各房自建支祠,总祠仍在安徽潭渡,供奉黄芮等神位。而溧阳黄氏,每年去潭渡祭拜。 清康熙年间,淦西黄士衡,仙山黄兆熊,肇庄黄宽人等三位仕官和学者,在北京合议筹划合修溧阳黄氏总谱,建总祠,由于当时的条件原因未能完成。 二百多年后的道光初年,淦西黄若谷、黄图南、黄廷楷、黄上珍,肇莊黄正法,宜桥黄中理,仙山黄三戒,图塘黄增泗,四房八人的合议下筹建总祠。一致认为:我姓散居于溧阳各地,从不往来;族人走在路上互不相识,等于视而不见;实在对不起老祖宗,所以必须建大宗祠来相聚,使族人知道我溧阳黄姓是同根同姓,知道元瑞公妻乃吾祖之母就殡葬在七里岗。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穷则思变,富则不勤。仙山探花公黄梦麟的子孙败落,将溧阳春雨桥(今东风桥)西南的房舍卖掉谋生,这房产是黄如瑾(黄梦麟父,进士,官至金华知府)所置。三戒将此事告知若谷等人,众人以为,没出息的子孙,如将房产卖掉,不仅丢黄氏家族的面子,更对不住探花公父子,这么大的一个黄姓连自己的居住点都保不住。于是商议决定将其屋买下来,建黄氏大宗祠。 道光三年冬开始,各分支不分大小,量力捐资。光绪四年夏开工整修,全族有识之士踊跃参加。至冬,黄氏总祠修整一新,十分壮观,门挂匾牌“萃享堂”。 自此,淦西、仙山、肇莊、图塘及宜桥族人合在一起,祭奠列祖列宗,每年春祀秋偿,十分热闹。溧阳黄姓荟萃一堂,享受着祖上的荣耀,也慰藉了探花公之灵,完成了尊祖敬宗、敦本收族之大事。 自安徽歙县潭渡黄芮祠建成(明成化年),到溧阳黄氏总祠落成,经历了 350年。自此,溧阳黄姓有了自己的相聚祭祖场所,不用每年再赴潭渡。探花公之屋建“萃享堂”地方还不够,于是族人就集资将旁边汪姓房屋一所,虞姓市房一所,张姓市房一所,宋姓房屋一所全买下来。经过整修规划布置,祠市俱全,聚商相宜。其占地面积二亩一分,平面布局为:前进大门槽一间,旁夹脊出路一条,西首门面楼房上下两间。二进天井一个,楼房上下十间,东西夹脊两条,厢房上下八间,后门小天井一个,大厅西首上下楼房六间。 萃享堂除了聚族祭祖活动,还开茶楼和店面生意,每年房租收入二百贯零三千三百文,提供族间活动经费。 建祠立规:始祖每主捐洋银壹佰元,一分长,一执事,一饮福;支祖每主捐洋银伍拾元,一执事,一饮福;中龛始祖每主捐洋银拾元,一饮福;左右龛每主捐洋银拾元,一饮福;旁龛每主捐洋银伍元无饮福。凡参祭者一律以中龛牌、号、名、分、房依此落座,不得乱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