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正在消失的老物件之十一 :木(水泥)船、罱泥夹、部千----泥夹长长罱河泥(1)

正在消失的老物件之十一:
木(水泥)船、罱泥夹、篰凵(qiǎn)——泥夹长长罱河泥
  题记: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方式耗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样的生产效益却很低。因此,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生活水准的显著提高,这些看似落伍的生产技术、方式及所凭借的生产工具自然而然的被淘汰,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对于当今社会,这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观念仍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
引子

春的黎明
天边
一轮红日
缓缓地向上移动
曙光
揭去了夜幕的轻纱
温柔地
洒在万物上
蔚蓝的天空
白云飘飘
村头的小河
水光滟滟
岸边的田地
麦苗青青
河面散布着的
星星点点的农船
似跳动的音符
悠悠的
晃动着向前
小船弯弯
那是农人满心的期待
淤泥厚厚
那是农人丰收的希望
人影绰绰
那是农人力量的展示
随着一弓一挺的身姿
对对舞动的罱篙
上下纵横
罱夹的下水声
河泥的落舱声
农人的谈笑声
还有
一江的春水
乌黑的河泥
满天的红霞
在晨光灿烂里
    绘就一道水乡独特的风景
    ——这就是一幕已近乎绝迹的旧时江南农村罱河泥的景象。
    “罱河泥”是中国历史悠久、且十分重要一项农事活动。
    清代姜皋撰写的农学书《浦泖农咨》记载:“罱泥用竹编如畚箕状,两合开,其一面贯长竿于左者,用一曲竿于右者,以翕张之。掉一小船,于定水河底起罱淤泥,以黑臭者为上,通潮水者无用也。秋末春初,无工之时,罱成满载,堆于田旁,将杂草搅和,令其臭腐。然后,锄松敲碎,散于田内……”
    书中描写的就是江南罱河泥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还有,对河泥的要求及罱到河泥后处理的方法。短短数言,看似轻描淡写,但其背后尽是农人们满纸的辛苦与劳累!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人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工业极其落后,生产的少量化肥加上进口的化肥根本满足不了农业需求,农村种田极少使用化肥。所以,在1970年之前,农村生产主要施用的就是农家土杂肥。到1972年,国家造了13个是大型现代化肥厂,化肥生产量大大提高。但是,杯水车薪,仍然满足不了全国农业的需求——供销社销售的化肥都有指标限制,不是有钱就能随意买到的。
  

    农谚云: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所以,那时,不管是生产队的大田、还是自家私地进行追肥,多是用天然肥料,田里施的就是诸如猪粪、鸡鸭粪、牛羊尿粪、绿肥饼肥、沼气肥及工业化肥如氨水等之类的肥料。
    农村田多,化肥、粪肥毕竟有限,那该怎么办呢?为保障土地的肥效,人们想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河里的淤泥便成为了农村一种重要的和主要的肥料来源。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在自然作用下,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的遗体及大量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经年累月沉积在河底,与河底淤泥混合在一起,并腐烂发酵,从而形成河泥。这样,河泥中便含有各种有机腐殖质、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农田需要的物质。
    农谚有“粪管当年,河泥两年”。所以,河泥是一种优质的基肥,有很高且持久的肥效;还能打破土壤板结,调节和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气性能让土壤更适合作物生长  
    “夏天一船泥,肥料一草塘;冬里一船泥,秋里几担粮。”河泥对庄稼成长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年肥料奇缺的年代,最不起眼、最普通的河泥就是农民心中的“宝贝疙瘩”。因此,罱河泥就成为旧时农民积肥的重要途径。农村每年除栽秧、麦场、稻场等农忙时节和春节外,一年四季都要罱河泥。
    所以,那时候,在家乡的河流湖塘里,罱河泥的场景随时随处可见。尤其是农闲时的冬春季节,罱河泥最为繁忙:各生产队的罱泥船空载出发、满载而归。它们破冰而行,你来我往,穿梭往复,掀起罱河泥的阵阵高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乡下只有木船,罱河泥用的船就是木头船。罱河泥的木头船比较小,大概只有一、二吨左右。
  

    七十年代前后,开始有了水泥船,才用水泥船来罱河泥。后来,生产队里又陆续添了二条大的水泥船。”提起早年罱河泥的情况,父亲向我介绍道,“原来的木船还可以用,就把木船放在内河(小河)里,用它来罱内河的河泥。水泥船就放在外河大河里,用它来罱大河里的河泥。”

废弃在小河沟里的水泥船
    在大河里罱河泥,农村最普遍、最常见的用船是载重五吨的水泥船。水泥船分前、 中、 后三个舱。其中,中舱最大,从河底罱上来的河泥就都装在中舱里。由于水泥船的自重量大,船帮子离水面距离小,因而,用水泥船罱河泥比木船要省力些。

    那时候,生产队里还有更大的水泥船,可以装载更多的河泥,那为什么不用大水泥船呢?
    “船太小,来回运输太忙。船太大,操作就费力:如果用七吨头的水泥船罱河泥,船大,每次可多罱一些河泥的。但是,船大,船帮就高、船舱就深。刚开始罱河泥时,由于帮太高,拎罱子会更吃力;而且,粜河泥粜到最后时,由于舱深,人就不方便把河泥粜到岸上来了。”父亲解释道。
    船是用来承载河泥的容器。罱河泥的用具除了船之外,还要有一副好的“罱泥夹”,这是罱河泥时最重要的一个工具。
    罱河泥的“罱”字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古籍解释中,《广韵》为“罱网”;《玉篇》为“夹鱼具”。这个罱网同其它渔网不同,是将网张在两根交叉的长竹竿上。捕鱼时,双手握住竹柄使网开合,捕获底层的鱼。所以,“罱”其原始本意是捕鱼的网。
    在汉语字典里,“罱”的解释为“捕鸟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这是后来人们制成与罱网类似的工具,也叫做“罱”。而罱河泥的“罱”字就是“取”、“捞”的意思。所以,“罱”既可作为名词,亦可作动词用。

    可见,用作罱河泥的工具最早是古代捕鱼的器具演化而来的。
    捞河泥的工具叫“罱泥夹”,又称“泥夹子”、“罱子”、“罱夹”、“罱泥箩头”、“泥夹” 等等(在各地叫法均有所不同)。
    为了能获取河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各显神通,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罱具。
    “在生产队里,罱泥夹都是队里集体购买的。一开始用的罱泥夹的罱泥兜是竹编的,叫‘细罱’;后来用的罱泥兜是用麻线或尼龙围成的网,叫‘网罱’;最后来,罱泥兜是铁皮做的,叫‘铁罱’。”提起我们溧阳当地罱河泥曾经使用过的工具,父亲对我说。
  

    父亲口中所说的“细罱”就是本文开头农学书《浦泖农咨》所记载的“用竹编如畚箕状”的罱泥夹夹具。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两根长长的竹篙和收集河泥的箩头(也叫罱头、罱泥篰)。
    罱头是用竹篾编织成的畚箕状的两个对合的器具,看上去外形极像一只“河蚌壳”。农民利用剪刀杠杆张合原理,以长竹竿为柄,通过拉开或并拢两支竹竿,便可以控制罱头的开合:入水底使其闭合“取泥”,近中舱使其张开“吐泥”。
    竹箩头上的两根竹篙粗细长短都不同,它们一主一次:主的长而粗,叫作“戤竿”,用于受力承重;次的相对细短,且箩头部位的竹竿略呈“S”型,叫作“辖竿”,辖竿负责掌控罱头的开合。操作的时候是“其一面贯长竿于左者,用一曲竿于右者,以翕张之”。
    罱头底部宽约45厘米,厚约20厘米,高约40厘米;戤竿长约为5米,辖竿长约为4.3米。

    而在浙江温州市江南垟一带,罱泥夹的竹编“罱头”又与细罱的构造截然不同:罱头就好似一只簸箕,一面完全开口。我猜测罱头就是由一只竹秧篮担的底做的。罱篙也不是两根,而只有一根,这根罱篙下部缚有三根短竹竿,它们呈三角形、对称状的和罱头的前面两个端口相接;罱头的另一边用一根长绳系住,长绳的另一端系在篙头。通过牵引长绳,可使罱头绕端口相接处转动,从而来兜装或卸落河泥。
    罱河泥时,通过罱篙,用力把罱头竖直深深插入河底的淤泥里。然后,将罱篙往船舷上一拗,借助杠杆作用,罱头前端向前移动,罱头成倾斜状态,使河底的淤泥慢慢兜装入罱头里。接着,慢慢拉起竹篙,同时,拉紧另一侧的绳子,使罱头呈水平状态提至河面上来,尽量不致罱头内的淤泥掉落。
    待罱头刚浮出水面时的一瞬间,快速把用力将它提到船仓上。最后,把绳子往上一提,罱头又呈倾斜状态。这样,带有泥土芳香、黑黝黝的淤泥便自然卸落入到船仓里了。
    “早先,木船罱河泥时,除了用细罱外,有时还用‘耙钩’来捞取河泥,这就叫耙河泥。”提到罱河泥的工具,父亲又补充说。

  耙钩的结构好老人手握的罱具相似
    “耙钩”的外形、结构以及罱泥的方法,也与“细罱”、“网罱”大相径庭
    “耙钩(外形)像现在家里用的带柄大田尺,不过柄要向田尺一面倾斜(大概近30度)。耙钩底部是竹篾编织的,就是一个秧篮担的底。底部上方三面是用麻绳做成大半圆形的细网兜,底部的前方是一根铁片条。整个底部及网兜固定在一根长竹竿的一端。”
    “耙河泥时,把耙钩网兜的底朝下,丢在水里,沉到塘底。耙钩由上方的长竹竿牵引着,拖在木船的后方。木船上一般是两个人:前面的人负责用竹篙撑船,使船前进。后面的人负责调节耙钩入泥的位置及耙钩的收和放。当船行驶片刻后,耙钩内的河泥满了以后,依靠船沿边的支撑点,慢慢把它提出水面。然后,拽两下,滤掉一些泥水后,再把里面的河泥倒进船舱里。”我问起耙钩的使用情况,父亲详细的跟我解释道。
    “耙钩和其罱泥夹一直同时在用的。小塘、大水沟里也有河泥。因为,大船不能进这些地方,只能用最小的船和耙钩来罱这些河泥。所以,耙钩是罱小塘、大水沟里的河泥用的。”父亲介绍说。
    原来,耙钩只适合在浅水河域工作,劳动量相对小点,技术要求也不高。但罱河泥的量不好控制,而且,一定要两人操作。所以,其罱河泥的总体效益要比其它罱泥夹要差一些。
    可见,只有哪里有河泥,人们总要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去捞取。人们舍不得浪费大自然一丁点儿的馈赠啊!

热门评论
  • 天目深瞳 LV16 皇贵妃
    1楼
    繁重的农活,有机肥料,喷喷香的大米饭,留在记忆深处。
    罱河泥清洁了河道,换来诗意的田园风光。
    5-30 09:48   来自江苏
    1 回复
  • 溧城某甲 LV11 知府
    2楼
    文章很好,让老辈人回忆那些艰苦时代的人和事;让青年一代了解一些农村往事。
    5-30 10:23   来自江苏
    1 回复
  • 茅尖花红 LV12 按察使
    3楼
    论坛上写原创文章的不多了。
    点个赞!
    5-30 10:39   来自江苏
    2 回复
打开溧阳论坛 APP,查看全部14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溧友圈
  • 偷的半日闲😂

    擎天一柱

    22
  • 晚上好

    李小丫628

    18
  • 今年茶叶不值钱

    溧阳小春

    16
  • 我的小院,治愈心情的花花草草

    、未来小院

    16
  • 小包包真好看

    那一夜我懂了

    15
  • 开饭啦

    安徽人爱上溧阳

    14
  • 考察中关村的晚市!

    袁记13861162297

    14
  • 早安

    溧阳小春

    13
  • 家人们谁懂啊!小日本生产的海鲜面,面多料多真的很好吃。

    枫轩季节

    13
  • 分享了图片

    奥特曼otm

    13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溧阳论坛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