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溧阳有个新石器时代的秦堂山遗址,有几千年了,上个月约老战友等几人专程“到此一游”。今天手捧偶获的10月份刚出版的《濑水汤汤》翻阅,不免心情激荡,便想写篇《秦堂山遗址》随笔游记。
“秦堂山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东塘村委章村西南300米处,西接曹公渡桥,嵌融上沛河,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秦堂山遗址”201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
“多年来,关于马家浜文化的考古有很多,但比较零碎,而秦堂山遗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完整,为了解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地关系、自然环境等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可重现6000年前苏南地区先民的生活状态。”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
![]()
溧山苍苍,濑水汤汤,美音自在,天目流光。纵观溧阳几千年人文风华,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由南京博物院先后发掘溧阳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东滩头遗址等重要考古项目,对溧阳境内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重要文物资源分布及城市历史文化等都具有整体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价值。
《濑水汤汤》一书是南京博物院考古人赓续筚路蓝缕、不懈努力的开拓精神,在溧阳精耕细作二十载,砥砺前行,为溧阳地域文明探源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
![]()
我们驱车到达秦堂山遗址石碑处,看到的是一片树林,感到惊讶,这里已经恢复了原貌。据了解是为了既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又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旅游景观,作了保护性恢复。现已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划定总面积17.5公顷的保护范围,并限制周边建设项目。
![]()
![]()
上沛河不算宽阔,东西走向,贯穿东塘村而过,河里随处可见往来船只,河道两岸是农田、庄稼和树木。2010年在清理河道时,有人发现了很多红色、灰色的陶片,于是考古专家来这里做调查,发现了这处遗址。
遗址总面积18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4.5万平方米,有6000年前的房址,有壕沟、灰坑和叠压的古墓,出土了许多古文物。文物显示,当时人们吃鹿肉频繁,在已经发掘到的动物骨骼中,鹿类最多,麋鹿、梅花鹿、麂子都有。
在发掘的壕沟两边堆土上,有密密麻麻的蚬壳和螺蛳壳,有的碎掉,有的依然完整。专家判断,6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会采集各种水产品用作食物,而住地旁边的壕沟则被当作垃圾场,被人们扔进各种废弃物,时间一久贝壳越积越厚。
![]()
![]()
秦堂山整个遗址由秦堂山1号和2号遗址组成。地表1米以下采集到夹砂陶鼎足、鋬手、网坠,以及穿孔石斧、石锛、石箭簇、石纺轮等,其中发现2块陶釜腰檐残片,具有马家浜文化特征。
遗址南部因开挖河道遭严重破坏,专家从现场采集的大量陶片、石器、骨器以及贝壳等出土物判断,具备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特征。
其中,以马家浜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核心区面积约4.5万平方米,是目前已知保存面积最大、最为完整的马家浜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2015年12月,秦堂山遗址考古勘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土了玉玦、玉璜、鱼管、陶鼎、陶罐、石钺、石环、八角星纹陶纺轮、陶豆、陶杯、陶釜、陶簋、陶钵、陶钺等文物,现溧阳博物馆有部分实物陈列及图文介绍。
![]()
![]()
考古人员发现6000年前,先民们居住的是圆形房屋,大约有50平方米,在当时已算大宅院了。在地上找到了红烧土和柱栋痕迹,其中的一个柱洞看起来很大、很清晰,而且还有植物茎秆的痕迹。从现有的考古情况来看,当时先民们采用了一种木骨泥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先用柱子搭起房子的框架,然后用树枝编织成墙,在上面抹上厚泥巴,然后火烧,使墙面和地面变得干燥坚固,最后再苫上草顶。
此外,考古人员还先后发掘了37座墓,都是单人葬,没有发现合葬,墓葬中的随葬品也比较少,表明当时社会财富较少,且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
![]()
![]()
近年来,连续游览了溧阳几处先贤遗迹和古遗址,使笔者产生许多感慨和想象。
上兴秦堂山遗址、社渚神墩遗址、溧城东滩头遗址的发现,透露出先民们生活的信息,为我们打开太湖流域和长江文明起源的通道,有着非凡的意义。
众多考古出土资料实证,溧阳是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她的文明她的厚重 ,是推动溧阳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基础,也可成为考古成果转化、惠及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理念的精神载体,应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
我们走时,回望身旁这条普通的河流,她曾孕育繁衍的黎民百姓的情景故事,此刻离我是那么近,那么生动;她曾承载着当地人民生活幸福的液体,此刻我触手可摸,却不舍掬捧洗手,怕亵渎她。悠悠上沛河,静静的流淌着,流淌着,她的模样是那么温柔恬静,博大深情,前世今生,自古都是这样,(我不管她后来是否疏浚过)。
原创:飞沙
注:部分内容取之《濑水汤汤》
图片取之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