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陈逸卿陈逸卿博览医书,手不释卷,是我县在医学上造诣很深的人,因为胆识不足的原因,名气不大。5、马九皋武进孟河人,擅长内科,擅治湿温伤寒诸症。设诊所于东门大街。他是很晚才学医的,但秉性聪颖,诊病用药胆大心细,治疗时常配用自制的秘方丸药。6、张耀南其诊所设于东门大街。1931年溧阳发生洪灾,1932年夏秋之间,伤寒流行很广,张耀南这一年医务繁忙,治愈了很多患者,声名远扬,但不幸的是,他在九月份也罹病身亡。7、宋道援解放前没有开业。解放后曾到南京进修,后在县人民医院工作。8、王赞廷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是丁甘仁孙子丁济万的学生,擅治伤寒湿温,诊所设于南门通武巷住家内,抗日战争时迁至码头街。9、狄进堂毕业于苏州中医专科学校,1924年设诊所于东门状元门茶社东侧(一说码头街顺昌米店内)。1932年,城乡伤寒湿温流行,经他治愈者甚众。解放后曾任别桥公社医院院长。10、芮大荪前马乡后芮人,是丹阳名医何济衡的关门弟子。1924年,来溧阳城设诊所于东门状元门茶社东侧,擅治妇科及伤寒,湿温、肺痨等症。解放后参加城镇联合诊所。1957年担任溧阳城镇联合诊所西后街分所副所长。11、林汝楷溧城镇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擅治内科肝肾等重症。诊所先设于西门汤家巷。抗日战争期间,避难于后方,抗战胜利后设诊所于黄义兴药店,与码头街上的大德堂药店内,解放后参加溧城镇联合诊所,继任城镇医院副院长,又调任城南医院院长,直至去世。12、何嘉济宜兴堰头桥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1950年,来溧阳西门后街设立诊所,擅治妇科病。1953年参加第二联合诊所,1956年与林汝楷、史济生等一起到城南医院工作。13、狄仁熙儒医,擅长内科。后进入溧阳城镇联合诊所,任码头街分所副所长。14、吕谷声吕谷声出生在竹箦棠荫村,1933年毕业于上海国医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师从上海著名中医程门雪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名医程门雪,从事内科(妇科)。抗战爆发后回到溧阳竹箦,由于日寇占领竹箦后在棠荫设立据点,吕谷声全家居住在本族朱汤村的吕耀勤家,义务为新四军和广大乡民治病。当时陈毅多次邀请吕参加新四军,因吕在家是独子,其父不同意而作罢。在此期间,吕谷声收缪荣昌为徒。抗战胜利后,吕谷声在竹箦镇上开了一家诊所,由于生意兴隆,尽管上海中医泰斗程门雪几次来信请他回去,他也没有回上海。1952年土改,吕谷声被评为地主,诊所关门。这时前马成立联合诊所,徒弟缪荣昌任所长,聘请吕谷声主治内科。1953年,前马联合诊所搬迁竹箦镇,改为竹箦联合诊所。是年夏天,徒弟缪荣昌报考南京中医学院被录取,所长由吕谷声担任。后竹箦联合诊所改名为竹箦中心卫生院,吕谷声担任业务院长。70年代初吕谷声从竹箦医院退休,被聘任至溧阳市中医院的前身-联合诊所工作,医院其女儿、儿子吕正立随其学医。吕谷声在溧阳市中医院服务12年。15、黄家洪黄家洪祖居淦西黄杏园,十六岁时,与表兄周明星(后在杭州行医)随其祖父学中医,读内经,伤寒、难经、金匮、温病等有关医书(现仍有部分藏书)。到二十岁时,陪同其祖父临床实习按脉看病,学习处方用药,医学水平和临床经验不断提高。到二十三岁时,因祖父年迈体弱,求医病人,主要由家洪处方。一九四五年,八十六岁的老中医黄杏园去世后,黄家洪医师继承祖业。新昌医院成立后,黄家洪一直在新昌医院工作,主治内、妇科疾病,尤其以治疗肝病名誉溧阳。黄家洪之子黄庆五后继承父业,曾任新昌医院院长。二、眼科1、童绍甫(1901-卒年不详)又名童伯笙。曾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当时住白费路永牟里10号。著作现仅见《眼科学》一种。《眼科学》为1937年中国医学院刊印,为《中国医学院讲义十三种》之一。本书虽名为中医眼科教材,但卷首即有西医眼解剖图,再述中医眼科知识,继按外障、内障逐一列症论述症状、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其中也有部分西医眼科知识;卷末附有“眼科中药学”,实为中西医结合的专著。其子童少伯(1906~1987),在父亲影响下学习中医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济万,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上海华隆中医院医务主任,后专注于肾脏病研究,成为上海曙光医院肾炎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为该院肾脏病学科创始人。2、童葆麟 1921年随其伯、叔父学习祖传眼科。1923年继承童大房眼科诊所。江苏省中医院成立后,1958年被聘请至江苏省中医院创办眼科,担任中医眼科教学和临床工作。后将祖传八宝光明眼药、珠黄散、红眼药、白眼药等献给国家,这些眼药曾经畅销全国及东南亚。3、童鹤龄为童葆麟之弟,解放后进入溧阳联合医院,曾任南门街分所副所长。三、针灸科1、王畲生民初最负盛名,当时人称他为“神针手”,曾有一农民年约四十岁以上,在早晨下田干活时,忽然被一阵邪风劲吹,顿时手足抽搐跌倒,神志模糊不清,不能说话,经家人抬至王处求治,经王针灸治疗,不久即能起来行动,神志清醒,病家感谢不迭。到民国五年即1916年,即赴甘肃泾源任道台去了。2、史秀琳设诊所于老县衙门东首新茶社内,医名虽次于王畲生,针灸技术亦颇孚众望。行医十余年,治愈回生之人,屈指难数,名噪一时。到1931年,史秀琳去世,由其子史济生继承其业,名声较好,直至解放初。3、朱健生设诊所于三阳泰巷,解放后参加城镇联合诊所。4、周全林[size=font-size:6.5pt,6.5pt]
原是北门外黄泥桥村人,在1942年时来城里茶社临时应诊,后设诊所于东门五圣巷内,直至解放初。解放初进入城镇联合医院,任南门街分所所长。[size=font-size:6.5pt,6.5pt]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