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与大家分享:《在中国看病贵吗?》
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立场、经济条件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大区别。
“看病贵”的定义是什么?我一个月赚三万,老王一个月赚三千,同样是做一个 500 块钱的 CT,老王觉得咋这么贵,而我觉得不过一顿饭钱。
所以,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第一个难点是:面向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否一致。
仍然是我一个月赚三万,老王一个月赚三千,但老王去了英国,赚的是三千英镑,同样是面对国内 500 人民币的 CT,老王觉得检查不贵啊。
除了以上这些,讨论看病贵不贵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在谈论看病贵不贵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一个问题——我们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容易吗?
《柳叶刀》一份研究显示了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HAQ)的排名,各国分数的分布从 0~100,分数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和质量越高。
先说结果:中国排名全球 48 名。
从全球分布来看,北欧、北美和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 HAQ 最高,而非洲、南亚和东南亚最低。
排名前三的都是欧洲国家,分别是冰岛(97.1)、挪威(96.6)和荷兰(96.1);倒数三个国家是中非共和国(18.6)、索马里(19.0)和几内亚比绍(23.4)。
中国的得分是 78,中国的医疗水平进步很快——实际上,中国是全球 2000 年到 2016 年 HAQ 增长最快的国家,增长达到了 24.6%。
我们可以发现,排名前三的几个国家都是经济发达,并且国土相对没有那么广阔的国家。
而中国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许正是国土辽阔所带来的医疗发展不均衡。 亚洲排名第一的是日本(94),并且日本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不同地区医疗差异最小的国家。
而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 HAQ 最高的是北京(91.5),最低的是西藏(48.0),差异非常大。
网上有很多医生和医学生,博士遍地走,硕士不如狗,工作单位清一色的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然而这并不是中国医疗的全貌。在我们国家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基础的医疗单位是县级医院;在中国 260 万执业医师中,有 42% 的医生是大专及以下学历。这些县级医院及其医护人员,才是构成中国医疗的真正主体,是广大老百姓真正面对的医疗资源。 希望这些医院和医护人员提供非常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目前并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中国还缺医生。 通常来说,经济越发达国家越重视医疗,每千人中医生的数量也越多。
在中国,每千人仅仅只有 2.59 名医生(2019 年数据),并且“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十分有限”——这是卫健委主任马晓伟的原话。
所以,
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并非易事。 那么,中国老百姓看病贵吗?
一个人真正花的医疗费用,其实应当扣除政府支出的部分,简单说就是除去医保报销后,你实打实花的钱。
在被调查的中美日德法英意加八个国家中,2011 年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最高的是美国,达到了 51.8%,也就是说在医疗支出中,私人掏的钱比政府还多。而其他几个国家的比例则低很多,只有 20~30%。
在中国,这个数字是 45.7%,低于美国,高于日德法英意加。
个人医疗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整体比例,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看病贵不贵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大多数 OECD 国家和欧盟国家,甚至在某些较为贫穷的国家,其全体国民都可以享受到卫生服务。
在大多数欧盟国家,个人支付的卫生服务费用占家庭消费支出的 3% 左右,而根据北京大学和国家卫计委的研究,2012 年中国的这个数据是 11%。
而在所有疾病中,老百姓最担心的可能就是癌症。
中国癌症患者的平均支出在不断上涨,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2~2014 年,中国每个新诊断的癌症患者(诊断前 2 个月到诊断后 10 个月)的自付医疗支出为 4947 美元(约合人民币 33248 元),占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57.5%)。
作为对比,2011 年,美国每个癌症患者的总医疗费用为 11501 美元,占人均年收入(48620 美元)的 23.7%。
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是不现实的。
想追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投入是必要条件,否则,高昂的医疗开销自然会转移到患者、社会和医院。 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看病真的不算便宜。总理说过,我们还有 6 亿人月入一千。这句话,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当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