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春秋岁月 (三十六)西医谢长庆(1)
1961年11月座落在溧阳药王庙的溧城镇人民公社医院更名为溧城镇中心卫生院后,这家医院在溧阳范围内,一直是继县人民医院后溧阳地区医疗界的第二大单位。当1964年10月,身为该院院长兼书记的潘夕彬被县卫生科抽出搞了八个多月四清前期面上试点后,终于回到了原单位。直到这时,他才有空与他久闻大名他所尊敬的溧阳著名西医、一直在家替他主持工作的业务院长谢长庆坐下来谈谈心,那时,他非常赞赏这位六十多岁老人医术的高明,医德的高尚、工作的热情、干练、老道以及让人羡慕的亲和力。
谢长庆的老家在新昌,据传,新昌在历史上并没有现在的电子、机电、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工业,而是以农耕为主,南部丘陵山地种植桃、梅、李、茶、板栗等,北部平川种植稻麦粮食。而在有些史料中,说到新昌的传统历史文化时,更多的是说丝茧和医学,诚然,当年新昌的民间医生是相当出名的。谢长庆就是受其影响,从小就滋生了学医报效祖国和家乡父老的意愿。出生富裕家庭的他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就只身来到上海求学,不久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西医),毕业后经导师推荐,赴德国留学,三十年代中期回到祖国,被民国政府安排到中央卫戍区司令部任军医,后提升为上校军医。
抗战爆发后,为了躲避日寇的抓捕,谢长庆回到了家乡溧阳,当初先在新昌给人看病,后又来到溧阳繁华的码头街,租了一间屋店铺行医。当时的溧阳还都是以中医为主,而谢长庆却是西医,对症下药,他的医术和他使用的药在许多方面往往立竿见影,非常神奇。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医术一传十,十传百,迅捷传遍溧阳古城的大街小巷和周边地区,连宜兴、高淳、郎溪、广德、金坛等邻县的病人都前来找他就诊。
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谢长庆已经在溧阳码头街与碑亭巷口,建起了自己的诊所,这座诊所坐南朝北,属紧密型的三进式:临码头街四间门面房是二层楼,作门诊部,很大的天井(二进),在天井的南北两边分别建造了四间(共八间)屋,作为住院部,第三进建造了非常考究的一幢三层小洋楼,底楼作为诊所的仓库、化验室、办公室,二楼三楼谢长庆一家子的住所,三楼的后面南侧,又是一个天井式的花园,在正对北边第一个天井花园的西侧墙上开了大门,以方便进出(见图)。这座花园式私人诊所其建造的规模、气势、造型、结构等等,就当时来说,溧阳乃至周边县市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当年谢长庆在建造这座花园式诊所到底花了多少钱,无人知道,也无法考证。
但是,好景不长,解放后随着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谢长庆被评为商,诊所关门,四间临街门诊楼和八间住院部的房子统统没收,这些房子先后被政府安排住进了十几户人家,谢长庆只保留到最后边的三层小楼。更令人感动的是,尽管地方政府没收了他的财产,作为医生的谢长庆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是国家的公民,他毅然决然拿出自己的积蓄,捐献出巨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据他后来说,他当年捐献的财产其中也有金条,当时价值可以买一架飞机。也许当年谢长庆的名声的确太大了,五十年代初,政府让这些民间医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诊所,谢长庆被一致推举为码头街分诊所所长,并一直担任着这一职务,到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上面把码头街分诊所划归杨庄公社,并改名为溧阳杨庄人民公社民办医院,当然,谢长庆的职务自然由所长改为院长。
在杨庄人民公社民办医院当了三年多院长后,面对当年溧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和医疗事业的需要,溧阳卫生科决定在溧阳城区建立一家与县人民医院相抗衡的规模医院,因此把杨庄、马垫、城南三家公社民办医院的名医都调到了一起,筹建了一家仍以民办经济为性质的溧阳溧城中心卫生院,并任命谢长庆为中心卫生院业务院长,主持整个医院的日常业务工作。
常言道,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其实,谢长庆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人。这位当年的私塾优秀生到中学的高等生到大学的学习尖子,最后出国留学,逐渐养成了自己在学识、学术上独有的个性,即使从担任卫戍区上校军医起到后来自己办私人诊所、他在医学和其业务上都表现的非常严谨,简直可以说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瑕疵。不然的话他不会在部队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提升为上校军医,在办私人诊所的日子里会赚这么多的钱了。谢长庆善于持家,精打细算,平时穿的用的表现的非常朴素,与他经常在一起的人都知道,一天到晚穿着一套旧衣服,有的衣裤还补丁打补丁。谢长庆的家庭教育也非常严格,他共生了三儿一女,自小就对他们进行着严格的家庭教育,向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因此,他膝下的儿子女儿在其诚小学(原和平街小学)毕业后都考取了最好的中学,最后全部考取了名牌大学,成为谢家的一大亮点,这也是当年码头街众所周知的事实,称之为状元之家。
相关链接: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