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春秋岁月 (二十二)在城郊医院
溧阳城南公社人民医院从后黄墟搬迁到当年城乡结合部的钱家村后,业务显然好了起来。尤其是眼科的生意,把童鹤龄忙得够呛。全院上下,从医生到护士,从挂号到病房,大家齐心合力,迎接着每一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而这时,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溧阳县政府卫生科通知院长潘夕彬立即移交安排好工作,前去小会堂(原溧阳县政府所在地)报到。
原来,溧阳实行公社化以后,为了加强城郊东南乡镇的领导,县政府决定把原马垫公社、城南公社撤销,合并成立了溧阳县城郊人民公社,由郑平德任书记。而原城南公社的一部分划归清安,成立了溧阳县城西人民公社,原城南的彭海金、丁福生到此任正副书记。那么,与公社一起诞生的公社医院势必也要作出调整,因此,原马垫医院与原城南医院合并成立了溧阳县城郊人民公社医院,潘夕彬被任命为城郊人民公社医院书记兼院长,负责全院工作。
两单位合并一旦公布,哟呵呵,这下可好了,“田鸡箩头翻了”,原来这两所医院的许多医生都是民国年代过来的,有国民党军医,有私人诊所的主治,都是社会上非常有专业特长的名医,彼此之间表面上看似亲密无间,内骨质里却互相看不起。潘夕彬坐镇以后,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晚上都忙到深夜,与这些老医生们一个一个促膝谈心,解除他们的思想问题和顾虑。这时,23岁的他工作经验已经非常老道,一切矛盾都在他手下化解。
不久,他在东门水桥的临街面万泰村租下了三间老式的二层老房,这三间老房非常坚固,木楼板和楼梯都很坚实。他就把城郊医院安置在这里,楼上是住院部,楼下是门诊部,挂牌名称是溧阳县城郊人民公社医院总部,分部就是设在钱家路上的城南人民公社医院,两家医院就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情况下正常地运转起来了。
那时,在溧阳古城东门水桥畔的溧阳县城郊人民医院的医资力量是非常强盛的,中医史兆荣,擅长中医,西医;中医王章亭;伤科曹志雷,夫人在院当助产士;针灸周全林,女儿在院当助产士;外科王国请;两名中医女实习生,李国英和严巧珍。考虑到城郊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史兆荣是知名老医生史尤乐的儿子,而且其本人中西医学的不错,临床经验丰富,故潘夕彬就让史兆荣担任业务院长,让原新四军军医王国清协助工作,担任主角。下设八字桥、百家塘、黄墟、上谷楼、清安、湾里、等八个医疗站。
潘夕彬在东门水桥头的溧阳县城郊人民医院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他为了这所医院和他创建的城南分院,真是呕心沥血,掏出了他的全部力量。外科的王国清,是溧阳境内大名鼎鼎的专治痔疮、癖瘘的医生,抗日战争时他是新四军的军医,而且他在新四军当军医时,表现突出,工作非常努力,而且入了党,成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员。1945年10月,王国清随部队北撤,1946年跟大部队到东北,由于在战争年代连年的转战和频繁调动,担任军医的他档案遗失。知道这个情况后,潘夕彬派人内查外调,终于为他落实了政策,恢复了王国庆的党员身份。
原黄墟医疗站的蒋医生,是位学医的科班生,其技术业务非常突出,57年被打成右派,一些医院都不敢用他,更谣传他是国民党军医,旧知识分子,他仔细听取了他本人的情况和其他人的意见后,认为这位蒋医生个性耿直,人品不错,大胆任用了他,并任命他为黄墟医疗站负责人。
当年的溧阳老城有一大批相当有名气的老医生,他们之间有中医,也有西医。老中医宋兆援的名气在当年的溧阳,简直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是这位宋先生,在解放后,他为了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自己自费开了一个中医研修班,在全县范围内招了12名学员学习,有他自己手把手的亲自辅导,在学生实习时期,给潘夕彬知道了,立即找到宋兆援,好说好歹要来了两名中医专业的李国英和严巧珍两名女学生,安排在城郊医院见习和工作。
潘夕彬说:“那个年代生活艰苦,经济条件差,晚上做梦都想买一辆自行车,因为我经常要到乡下的医疗站检查工作,只能靠两条腿走。到八字桥还近点,如果要到百家塘,这可远啦,我必须早上天蒙蒙亮就起来,路上走2个多小时赶到百家塘时,也正是该医疗站员工上班的时候。这样我可以亲眼看到医疗站职工的上班时间和劳动纪律,更可借机深入了解医疗站工作情况,以便解决问题”。
潘夕彬(右)和早年从中医院出去的王克明博士后(王国清的儿子)合影
相关链接: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