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仑街道:孝老爱亲,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先辈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岁老人庄土根的家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走进位于昆仑街道濑阳村委庄土根老人的家,屋里窗明几净,透着股舒心的利落劲儿——桌椅擦得锃亮端正,床单拉得平展无褶,老物件上刻着时光的印记。大儿媳宋玉仙围着灶台忙活,小儿媳朱爱芳坐在老人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101岁的庄土根老人就是家中的“定海神针”,是全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随着儿孙们一个个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愈发人丁兴旺,如今已是五代同堂,儿孙后代多达40余人。
“今年我已经101岁了!”见到记者,庄土根老人眼角堆着笑,语气里满是自豪。一旁的小儿媳朱爱芳指着房间介绍:“婆婆可是个爱干净的性子,都101岁了,还坚持自己打扫房间呢。”
每天清晨六点,庄老总会准时起床,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洗漱完毕后便慢慢踱到厨房,自己熬一锅软糯的米粥,或是煮碗面条、蒸个馒头。家人总想着帮她搭把手做饭,她却总摆摆手婉拒:“我还能动,一辈子的老 习惯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能自己做点事,就不麻烦他们。”
谈及长寿秘诀,家人们异口同声:“她心态是真的好,遇事不较真,也从不多管闲杂事。”邻居们也总念叨,老人见谁都乐呵呵的,谁家有难处,她总真心惦记着。“婆婆常把‘儿孙自有儿孙福’挂在嘴边,”朱爱芳笑着补充,“或许就是这份顺其自然的通透,才让她越活越硬朗。”
这份豁达,也深深潜移默化影响着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老母亲总教育我们,做人要以孝为先。”小儿子史正明满心感慨,“这么多年,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一直和睦融洽,感情格外深厚。对下一代,我们也把这份道理代代相传,所以孩子们对老人家都格外孝敬。”
而这份长寿,更离不开后辈们实打实的亲情滋养。庄土根一生育有三儿两女,虽大女儿与大儿子已先后离世,但余下的子女愈发珍惜相守时光。78岁的大儿媳宋玉仙,至今保持着每天早上九点准时到婆婆家“报到”的习惯,整理衣物、打扫卫生,件件都打理得事无巨细;史正明虽忙于企业事务,可只要身在溧阳,总会准时送来可口吃食,陪着母亲读报纸、聊村里的新鲜事;每逢节假日,一大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老宅里瞬间被欢声笑语填满,暖意融融。
2022年春天,老人修剪月季时不慎摔倒,子女们立刻排好轮值表,日夜轮流照料。外孙女彭小芳得知消息后,放下手头所有事务第一时间赶到外婆身边,寸步不离守到三个月后老人康复出院,才安心离开。
下午三点的阳光,透过擦得透亮的窗户洒进来,落在老人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银发上,也照亮了墙上那个遒劲的“家”字。岁月温软,幸福满盈。百岁的庄土根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生故事,却凭着质朴坚韧的品性、豁达乐观的心态,走过风雨岁月,迎来了安宁幸福的晚年。她常坐在院子的竹编椅上晒太阳,在家人的环绕中,脸上总挂着平和的笑容——那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是被亲情浸润的幸福,更是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孝道温情,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庄土根老人一家的孝老爱亲故事,是昆仑街道家风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街道将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孝老爱亲美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榜样、讲述家风故事等,让孝老爱亲种子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从五代同堂相守到邻里互助,从长辈言传身教到晚辈接力传承,好家风正以潜移默化之力涵养文明气质、浸润人心。未来,昆仑街道将继续拓展家风载体、创新活动形式,让好家风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 “家” 的力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