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随笔:《茶香、茶色、茶形》
上世纪九十年代,溧阳的春天总是被茶香温柔唤醒。那一片片青翠欲滴的茶园里,孕育出“南山寿眉”“水西翠柏”“前峰雪莲”“沙河桂茗”“太湖白云”等名噪一时的绿茶佳品。这些茶,不仅风靡溧阳,更在苏、浙、皖交界一带广受青睐,成为那个年代茶客心中的珍品。
它们不只是名字雅致,更是实打实的有机绿茶——采自生态山野,施以农家有机肥,手工精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一口茶汤,都带着山野的清气与阳光的暖意。茶香清高持久,或如兰似桂,或鲜爽如春芽初绽;茶色清澈明亮,是那种令人心醉的嫩绿浅碧,宛如初春湖水,透亮见底;茶形更是各具风骨:南山寿眉扁秀如眉,白毫隐现;前峰雪莲状若雪朵,茸毛密披;沙河桂茗扁平挺直,翠绿匀整;水西翠柏形似松针,翠色欲滴。冲泡一杯,茶芽在水中舒展、沉浮、倒竖如林,赏心悦目,堪称“色、香、形、味”四绝俱全。
那时的茶,是能让人闭目细品、久久回味的。一口入喉,鲜爽甘醇,口齿生津,仿佛整个春天都藏在舌尖。
然而,如今再走溧阳的山间,昔日那满坡绿浪、茶香四溢的景象已渐渐淡去。曾经辉煌的绿茶品牌,大多已湮没在时光中,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白茶与黄金茶。产业转型本无可厚非,白茶自有其清雅之韵,但令人唏嘘的是,种茶的“心”却似乎变了。
如今的茶农,多追逐产量与效益,一窝蜂改种白茶。可又有几人还愿坚持施用成本高昂的有机肥?“价廉省力”的无机肥、化肥、农药,乃至催芽素,悄然登上了茶园的舞台。说当下的白茶是“化肥泡出来的”,或许言重,但若细究其源,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老马虽非“茶圣”,也不做“茶商”,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爱茶人。因常为人所托,平日喝茶,倒也不用自掏腰包——茶叶多是他人“敬献”的。礼盒一个比一个精美,包装一个比一个考究,金丝锦缎、木盒瓷罐,极尽奢华。可打开一看,内里却常常“形神俱散”:茶香淡薄,需凑近杯口才得一丝气息;茶色浑浊,不见当年那澄澈的嫩绿;茶形更是凌乱不堪,茶芽横斜倒竖,毫无章法,全无美感。
这便是当下茶礼的“潜规则”:重“面子”,轻“里子”。人们送茶,图的是体面与排场,却忘了茶之根本——在于真味、在于本心。
如今溧阳的白茶品牌层出不穷,几乎家家都打着“天目湖白茶”的旗号,仿佛只要沾上“天目湖”三字,便有了“仙气”,便可身价倍增。诚然,天目湖山水秀美,生态优越,是产茶的宝地。但好山好水,并不自动等于好茶。若无敬畏自然之心,若无坚守品质之志,再好的环境,也难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生态茶。
茶,是土地的馈赠,更是人心的映照。好茶,不仅需要青山绿水的滋养,更需要茶人用良心去耕耘,用时间去打磨。唯有心怀敬畏,方能做出“内外兼修”的茶;唯有以诚制茶,才能赢得饮者的心。
老马常想:我们怀念的,或许不只是九十年代的茶香,更是那个年代,人与茶之间那份朴素而真诚的连接。
![]()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