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情怀与智慧、脚下的历史与文化印记——草鞋正在消失的老事物之二十一:草鞋——草缕纤纤踏春秋
题记:草鞋,这束纤纤草缕,承载着中华文明八千载的步履沧桑。从先民足下的第一双草编,到平民的葛屦、丧葬的菅菲、刑徒的枲履、士卒的履空(鞚),文人隐士的芒鞋、麻屣,再到时尚殿堂的艺术新生,它踏过霜露烽烟,见证着农耕智慧的坚韧与文明演进的温度。这方寸之间的经纬,不仅裹覆过亿万生民的脚掌,更编织着华夏大地的温厚与坚韧。序
秋前青青秋后黄,帝王之家落民间。百般摧折腰肢软,别别扭扭配成双。有耳不闻钟鼓喧,有鼻难嗅馔玉香。厅堂绣房入不得,君子携我越千关。尝尽世上尘和烟,忽然绷断九曲肠。可怜抛却春风外,从此与君不复见! 这首诗读起来颇有些意境和悲怨。但,这不是一个怀悲女子的身世自怜,而是以怨妇的口吻形象传神的写尽了农耕时代最常见的穿着之物——一双“草鞋”的前世今生!一 鞋类家族
说到鞋子,大家是不是觉得再普通不过了?其实,鞋子的故事可不简单,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鞋并不叫“鞋”,那叫什么呢?请再看一副天书般的对联: 上联:屝屦屨履屩屐屣,下联:鞵鞮䩕鞜靸靴鞋。横批:蒯躧縀舄。 ![]()
大家是不是看得头晕了?这十八个字里倒有十四个生面孔,若非末尾的“鞋”字露了馅,谁猜得出这竟是中华鞋类的一个“户口本”?“脚下乾坤大”,从这些同为鞋的字上,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但是,同为鞋类一族的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形貌和款式的鞋,从而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其中“屝(菲)”、“屩”、“屣(蹝)”、“蒯”这几位,正是草鞋家族的曾用名(括号内为通假字)。 草鞋,顾名思义,一种以草本植物纤维(如稻草、麦秆、麻、葛、蒲草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编织或缠绕等工艺制成的传统鞋履。现在,咱们就跟着这些生僻字,带大家一起看看草鞋的前世今生吧! 草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从先秦的《诗经》到汉代的《史记》,再到唐代的《白氏长庆集》和《全唐诗》、宋代的《水浒传》,以及明代的《本草纲目》,最后到清代的《艺林汇考》、《红楼梦》,都有关于草鞋的记载。二 草鞋前传:从水稻到草鞋
草鞋的出身堪称玄妙。战国《世本》煞有介事记载:“于(於)则作屝履”,三国时期的宋衷注:“于(於)则,黄帝臣,草履曰屝……”。所以,於则被人们誉为草鞋之祖。将草鞋的发明权归给黄帝的臣子於则,这操作好比武侠小说硬给少林功夫安个达摩祖师的名头——古人“托古”技法,向来娴熟:为草鞋的身世找了个名人“代言”,借圣贤光环提升器物地位。 真相或许藏在稻浪里。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两千年前的水稻遗存,先民收完稻谷,面对满地稻草灵光乍现:盖房顶、铺草床、搓草绳……《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既有了绳,这手艺挪到脚上,草鞋便可水到渠成。![]()
因为,草鞋是编织而成的,草鞋的编织技术和纺织品属于一脉相承。因此,草鞋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纺织品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草鞋的编织技术远没有纺织品来得复杂,很可能草鞋要比纺织品出现的更早。 所以,谈草鞋出现的的时间轴,有必要考证纺织品的发展历史。 纺织品和纺织技术是中华文明符号之一。在磁山、裴李岗、大地湾、跨湖桥等距今8000年上下的考古遗址,出土了纺轮、纺专和骨针,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纺织工具。同时,证明原始纺织已成熟。 专业编织布匹的工具至晚在8000年前就已出现,那按前面推测,草鞋的历史至少不低于8000年,甚至于在人工栽培水稻前远古人类已经身着简陋的野草草鞋在森林草原上奔跑狩猎、在田野里采摘觅食了。![]()
1:河姆渡遗址展:7000年前智慧编制类展品。2:苏州草鞋山文化出土6000多年前的织物残片(葛布)![]()
河姆渡遗址中的绳索 在更晚一些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除了发现葛布残片(每平方厘米经纬线达26×16根),还出土了一段三股苎麻绳索和一段两股苎麻绳线等。这里要指出的是草鞋编织简于纺织:仅需粗糙纤维(如麻绳),无需精细经纬。![]()
1:辽宁凌源牛河梁的红山文化遗址2:河姆渡文化 木屐3:1977年在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发现的鞋底,被考古界尊为“中华第一草鞋”。 经考证:辽宁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前)的少女陶俑穿皮靴,证明制鞋工艺分化(江南夏天绝不会穿皮靴)。宁波慈湖遗址(5365年前)出土了世界最早木屐。可惜草鞋比不得像皮靴、木屐那样易保存。当皮靴陶俑与木屐惊艳世间,最早的草鞋实物却只留下商代(距今3600年前)一只孤零零的草鞋底——并非它晚到,而是自然的草茎敌不过时光的侵蚀。 其实,最早的鞋其名字既不谓“鞋”、亦不叫“履”。那商周时期的草鞋叫什么呢?三 鞋及草鞋的名称进化史
先秦草鞋的“屦”时代:葛藤、麻缕、草茎织就的足下春秋
在遥远的先秦,当人们说起脚上的穿着,最通用的词是“屦”(jù)。东晋蔡谟一语道破:“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左传》、《礼记》等典籍中,凡涉鞋处,几乎皆称“屦”。“屦”字所涵盖的有草、布、皮、丝等多种材质。其中草屦(草鞋)最为普遍,依据编织材料的不同,又衍生出葛屦、麻屦、菅屦、菲屦、蒯屦等多种类型,是百姓日常穿着的主力。 《诗经》(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草鞋悲歌:“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声叹息,穿透千年依然刺骨。脚上那双夏天所穿、葛藤松散、草茎支棱的破草鞋(葛屦),怎能抵挡满地的寒霜?字里行间,草鞋的窘迫与百姓的艰辛跃然于纸上。 中国古代服饰“活化石”《仪礼》(核心内容形成于前6—前4世纪)最有说服力:“君子不履丝屦”、“屦,夏用葛,冬皮屦可也。”而且,全书凡表示鞋意均用“屦”,达34次之多(履出现6次,皆为动词)。在鞋的称谓上,《仪礼》为屦作了完美的代言。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的草鞋匠人:“捆屦织席以为食”——这里的“捆”就是编织!原来战国时期,已有专业匠人靠双手编织草鞋(捆屦)来谋生。他们十指翻飞,将田野间的葛麻稻草,化作市集上流通的“商品屦”:草鞋生产,竟在圣贤书中留下了职业化的注脚。同时,农家学派通过“捆屦织席”——亲自从事体力劳动,试图实现“君民共耕”平等社会的理想,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 所以,先秦时期,“屦”通常是名词,是鞋类的通称。 “贵族丝屦踏庙堂,百姓草屦行霜露”。贵族们穿着豪华的皮屦、丝屦高高在上。而草屦由唾手可得的植物编织,是万千草根脚上的常客,更是农耕文明最接地气的足印。 此时“履”在何方?它虽现身极早(商代甲骨文已有),但在战国晚期前,几乎专爱动词角色,意为“践踏”、“行走”:“履霜”是踏霜而行,“如履薄冰”是战战兢兢地踩冰——这些动作,多发生于“纠纠葛屦”的草鞋之下! “屦”是脚上的实体,“履”是足下的动作,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尚未在鞋履的名词界见面相认呢。 战国前中期的《左传》(前403—前386年)中,“履”出现11次,无一表鞋义。然而,“赐我先君履”一句,其“履”已非动作本身,而是引申指“所践踏之地域”,即周天子赐予齐国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履”字迈出了名词化的关键一步,悄然吹响了词性转变的号角。 当先民以葛藤编屦,他们不曾想到:一束葛茎将穿透《诗经》的叹息;《仪礼》为屦亮明一统身份;一双草屦在孟子笔下成为商品符号;一个动词“履”正拓展疆域、悄然逼近,终将取代“屦”的名姓!下一贴:履是如何篡位成功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