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乡村,经常会听到有人在骂,你这个“灰耙头,扒灰翁”。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灰耙头与扒灰翁是骂人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可思议的是,被骂的那个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偷偷地乐着。而且有时还回敬人家几句,我家有灰扒你家还没“灰扒”呢!更奇怪的是每当骂灰耙头扒灰翁时,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看着大家在笑,我们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傻笑。不过,虽然那时我们对“扒灰翁”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对“灰耙”这样的东西,肯定是知道的。灰耙就是过去农村灶膛里掏灰用的工具,也称之为掏灰耙子,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也是农家灶间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前农村烧饭炒菜,大多是用稻草烧锅的,烧后灶膛里积压了很多稻草灰,于是就用灰耙把灰扒出,然后倒在灰堆棚里,以后用作肥料或其它用途。过去的灰耙基本上都是木质的,烧后一定要待灶膛里的火苗,完全息灭凉透之后,方可再用灰耙将其耙出,否则会烧坏灰耙或引起火灾。但那时有的人家家中也有铁灰耙子,但很少用。铁耙子主要在冬天寒冷时使用,那时家中老人小孩,冬天寒冷时都喜欢用火钵(火盆)或火罐,烘篮等器具,在家中升火取暖抵寒,届时即用铁灰耙将灶膛里带有火苗的灰耙出,装进取暖器皿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取暖,所以我们对灰耙头这样东西是记忆犹新。
不过至于这“扒灰翁”一词之说,究竟从何而来,又出自何处?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这扒灰翁还真的与灰耙有着牵连,虽然民间一直有许多传说,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其中有一则颇为有趣的典故,出自北宋某公身上。据说有一天,某公的儿媳妇午后坐在堂屋的椅子上,边乘凉边抱着琵琶弹着玩。不一会儿,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这时,某公从外边回来,经过堂屋时,见儿媳抱着琵琶睡在椅子上,面容比醒着还要美艳,盈盈秋水般的媚眼,灿若桃花似的脸颊,显得更有韵味,更加诱人,酷似一幅《美人春睡图》,不由得怦然心动,又不敢惊动她,这时他看到锅台边有一柄掏灰耙,于是他轻手轻脚地来到灶间,又轻轻地用掏灰耙子,从灶膛里扒出些灰放在地面抚平,略加思索后,就在上面写了两句诗:“罗裙半露牡丹芽,怀中斜抱玉琵琶”,写完就匆匆离开了堂屋。她儿媳醒来时,见灶堂里的灰被人扒出来了,以为是孩子们淘气弄的,就拿笤帚刚要打扫,但仔细一看,发现灰中有两行字:“罗裙半露牡丹芽,怀中斜抱玉琵琶”,顿时恍然大悟,这是公公从此经过,见我在这儿睡着了有所动心,还把我穿着红鞋的俩脚尖比作牡丹芽,真有意思,不觉面部红润起来。又一想,既然公公有意对我“抚琴之桃”,我岂能投梭拒之。于是就把灰上的字拂去,重新写上两句作为回应道:“何不借来弹一曲,声音不落外人家”。
傍晚,某公经过堂屋时见灶前的灰仍未扫走,字却变成了“何不借来弹一曲,声音不落外人家”,知道这是儿媳回应他写的诗句,从此就有了“扒灰翁”之说,后来人们故意借“扒灰翁”之名恶搞人。例如现在有些年轻人,趁亲戚或朋友家办喜事喝喜酒之时,为了讨些喜烟喜糖,故意去捉弄一下媳妇的公公取乐。预先制作了几个精致的小灰耙藏于袋中,待酒过三巡后来到公公处,先敬上一杯喜酒,恭喜恭喜!然后在公公耳边私语了几句,故意从袋中取出个小灰耙给他看,问他是否要不要送给他儿媳,吓得公公连声说道,你们这些小鬼别胡闹,私下答允给他们拿喜烟和喜糖,这样他们才肯罢休,而且看到公公如此惊慌,大家都开心地大笑起来。除此,有时人们还把那些为老不尊,言语轻浮,心术不正,喜欢在女人面前动手动脚的人,骂成是老不正经,活像个“扒灰翁”似的等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