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零落浮华
来自江苏
溧阳论坛
淳化阁帖
是我国一部极为贵重的“法帖之祖”。这部阁帖石刻,在全国仅保存两套半,两套在西安,半套在溧阳。提起这半套淳化阁帖的来历,可以引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来。相传明代赵氏王府内,有位郡主善诗能文,尤擅书法。她特别喜爱三国时书法家钟繇的隶楷,并练成手好字。当时,王府内外都把她比作东晋汝明太守李矩之妻、书法家卫铄。郡主的父亲是朝廷大官,他把皇帝恩赐的一套淳化阁帖视为珍品,收藏于库内,很少外传。郡主是他的掌上明珠,自然准予入内观赏。她把这套阁帖捧在净几上仔细翻阅时,如获至宝,欣喜异常。 《淳化阁帖》“溧阳本”拓片欣赏
△乙四刻版
△丙五刻版
△丁一刻版
她知道,淳化阁帖是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灵下令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宫内所藏的历代书法,摹刻在枣木版上,恩赐给文武大臣的一件珍品。尽管现在手头上的这套阁帖,是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肃王府的重刻本,但由于良工精雕细刻,保持了原版的笔锋,真可与淳化年间的刻本媲美。她一卷卷、一页页地翻阅,卷一是历代帝王的法帖,卷二、卷三、卷四是历代名臣的法帖,卷五是诸家的古法帖,卷六、卷七、卷八是东晋右将军王羲之的法帖;卷九、卷十是东晋中书令王献之的法帖。这十卷法帖,大都是名家的墨宝。钟繇的《宣示表》,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手自然,是由隶入楷的杰作。张旭的狂草《四帖》(《晩复帖》《十五日帖》《移屋帖》《闲旷帖》),用笔奔放不羁,似龙飞蛇游,倏忽千里。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五卷法帖,一个势雄多变,一个英俊豪迈,饶有气势……法帖中所有的正、草、隶、篆,无不各有特色。这对于郡主,真是博采众,蓄意提高的良机!她高兴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了父亲,并征求同意,把这套阁帖从内库移至书房。于是,她不分寒暑,朝观夕摹,从不间断。经过一段时间的泼墨挥毫,勤学苦练,她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出嫁时,她的父亲就把这件珍品当作嫁妆之一,陪嫁到溧阳桥镇虞家。之后,又将帖刻于石版上,安置于虞氏祠堂内。这就是溧阳淳化阁帖的来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的频繁,这套淳化阁帖石刻,仅存一半,收藏于别桥镇房管所的一间平房中;其中完整的石刻47块,残缺的石刻71块,分成上下6层,砌于墙上。 ▲现保存在市博物馆的《淳化阁帖》
到了“文革”初期,到处刮起了破“四旧”的妖风。当地干部,出于对祖国遗产的钟爱,经过一番精心研究,在这套石刻粉上一层石灰,变成四面白壁,终于使其免遭被毁之祸。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这套淳化阁帖已洗刷一新,恢复原貌,石刻上的字迹清晰可辨,各呈姿态,吸引来众多的参观者。
展开